当前位置: > 人生感悟 > 真善美之――善


真善美之――善

时间:2015-01-25 23:19:13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275    

在真善美中,善的意义主要指人的心性、品德方面的体现,这种善,是要在真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何以为善?

善者,非恶也,这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也就是说只要不为恶,也就是善了。具体而言,善的常见表现就是善良,其中有善心,善行,慈善,友善等等各种形式,而更高一层的善,则是慈悲。拥有一颗善良之心的人,如果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世间之人心生善意,对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乃至无情众生都能心怀悲悯,那么也就可以说是慈悲了。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生,不懂世事,其心纯真,对善恶之别是没有概念的,也不会有恶的念头,因此也可以说,其性最初是善的。在这一类善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颗善心。无论是爱怜自己的亲人,还是救助处于苦难之中的众生;无论是不经意间的善举,还是长期出自真心的积德行善,只要是起源于不弄虚作假的善良本意,都是真正的善。此处所说真善,也就是与假善相区别的,假善虽然可能不是恶,但其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对人的善方面,有慈善、和善、友善、孝等不同形式。慈善主要指年老之人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所谓的慈眉善目也就是形容在仁慈而善良的心地上所表现出来的外在面貌,而如今衍生出的慈善事业、慈善家等,其意义则是不太一样的。

和善与友善也主要用于形容对待他人的态度,温和、亲切、友好、关怀等等词语,都是与这善相关的,怀着善心对人,则人也会以善相待。

孝,是一种道德和文化,主要是在亲情基础上的晚辈对长辈的行为、态度,是善的一种特殊形式。“百善孝为先”,而出自真心的孝,又是以善为基础的,没有善良之心,则不会有孝。

在善心和善行里面,慈悲应该是最高的层次了。慈悲者,其一不相恶,其二不欺心。不相恶者,无恨无怒,五阴俱灭;不欺心者,于人、于物、于事心无所悔,于己问心无愧。世间一切众生之类皆是生命,为人者,不求处处爱之深,至少不要起恶念而相害,于所见所为处,可生种种爱心。何以为之?于生命应生怜悯心,友好心,于苦难应生悲悯心,于物应生无欺心……凡此种种,都是慈悲心之体现,形式内容广泛无限,实非言语可穷其深也。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说在生活中,无论是多么微小的恶念恶行,终归是恶,不可为之;无论是多么微小的善心善举,终归是善,不应不为。只要心存善念,不应计较其形式规模的大小,随心所起,尽力而为,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主要是说,因果之报,丝毫不爽。且不谈因果。在行善与回报的平衡方面,许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苦恼:做了那么多善事,仍然没有出人头地发家致富,甚至还会遇到各种苦难,于是便抱怨起上天的不公来。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善,应心无所求,若因有所求才发善心行善举,比如“临时抱佛脚”、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等行为,其实是一种交易,都不是纯洁的善。梁武帝曾问达摩,他修了无数寺庙,写了无数经书,度了无数僧侣,有多少功德?而达摩却说:并无功德。这也是期望获得功德而行事的心态,如果心有分别,念念不忘自己所为的善,则善之意义就变味了。

当然,这并不是行善就不能有回报,只要顺其自然就好。因果之事,不是由人来定论的。一个人的善心善行的最初本意,只有他自己明白。做与不做,如何做,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对善的意义的很好诠释。为善之道,莫过于此。

尘世之中,需要真,更需要善。如果人与人之间,乃至与其他生命之间,能够互信互爱,善意相待,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