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
朋友圈里,“比你……比你……”神句刷屏,我们被告知,“比你好看”“比你有背景”“比你有钱”“比你优秀”“比你聪明”“比你年轻”“比你fashion”……等各种“比你”,都不约而同地“比你努力”。有没有觉得先是戳中泪点,但戳着戳着泪点就越来越高了?
想必你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练级狂人:有个小伙伴已经熬到企业高管,但每天依然5点钟起床辛勤写文,一年下来已经出书了;有的小伙伴已经在创业了,身家亿万却连好好吃顿饭的时间都吝惜,只深情款款地盯着自己的产品,每天动力满满乐此不疲……
而你,总在迷茫中不知所措:上班盼下班,刚周一就盼周五,回家就拿起手机,各种刷刷刷……麻木的生活中,惊喜越来越少。一边想着,昨天见到的妹子真美我该减肥了,一边盘算着,今天晚上吃点啥呢?
和迷茫人生如影随形的,是各种心理不适:厌倦、麻木、僵硬、烦躁、焦虑、抑郁……
事实上,我接触过大量的咨询者发现,迷茫不是不知道应该努力,而是不知道为啥自己不能践行努力?
我的答案是:或许,是时候梳理下自己的人生驱动力了。
关于“自我驱动力”这个话题,我倒是想起了一位作者,水湄物语。
今天你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出自她的两篇文章《自我驱动力是个嘛玩意儿》、《自我驱动力养成计划》,我把这两篇文章进行了加工与整理,希望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1.
>>>关于“自我驱动力”<<<
我在日记里写过一件事,我曾经有两位下属小伙伴。一位名校本科毕业,一位是不知名学校大专出身。
有一次我所在的NGO举办完一场大型活动,需要收集媒体报道的资料,那位名校毕业的小伙伴,出门去找了附近的两个书报亭,回来跟我双手一摊说,“我问了,那份报纸都卖完了”。我大发雷霆,说“你至少给我找上个10个书报亭,或者去网上征集,或者直接去报纸索要,总之你给我搞定这件事。” 结果他去到第四个书报亭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了。
那位大专出身的小伙伴,也是一次大型活动前夕,那时候还没微信这玩意儿,我们通知都是通过短信服务器统一发送的,大概二百个人左右。可是那次短信服务器瘫痪了,短时间之内没法修好。其实我们之前邮件和电话也都通知过与会人员了,短信不发问题也不能算太大。结果那个小伙伴硬是对照通讯录,用自己手机,把200多个人的通知短信全发掉了。
有些管理书籍里,管这个叫做“执行力”,这当然也行,但在我看来,这是每个人做事的动机不同,或者洋气一点的叫法,就叫自我驱动力。
我被招聘过,也招聘过不少人,当过员工,也做过几次老板,所以大概两者的心态我都能揣摩一点。从上司和老板的角度来说,我愿意把招聘名额的100%,用于招聘具有自我驱动力的人。
这玩意儿有些是与生俱来,有些是经过巨大挫折而产生的,总之我不太相信,一个公司能够招进一群没有强烈自我驱动力的人,最后又把他们改造成了具有强烈自我驱动力的人。
所以我宁愿在面试的一开始,就把这些作为我最看重的品质。
《富爸爸穷爸爸》在一开始就讲了一个故事,富爸爸让9岁的清崎去他的超市打工,每小时10美分,作者备注说“即便以1956年的标准,以9岁男孩的标准,10美分也是很低的”。也就是说,公司老板给了员工一份工作,但是薪水很低。
结果没几个星期,清崎就不干了,他跑去质问富爸爸说“我工作努力,我甚至放弃看棒球比赛来工作,可是你只关心钱,而丝毫不关心你的员工 ---- ”
富爸爸笑着说,“不到1个月,你已经有点像我其它的员工了。”
清崎生气极了, 说“10美分1小时!哈,我应该到政府那儿告你!你知道,我们有《童工法》”。
“哇!”富爸爸叫道:“现在你看上去就像大多数给我干过活的人了,他们要么被解雇要么辞职不干了。”
看到没有,这是我经常听到的小伙伴们的抱怨,甚至是我自己刚入职场时候的想法,“靠,老板就给我这点薪水,还指望我给他干什么?”“创业公司里,都是些大忽悠,薪水低,干活累,无休假,前途渺茫- - -”。
想法。简单来说,有些人工作就是为了老板给他的钱,有些人则是为了自己而工作。具有自我驱动力的人,是后者。无论你9岁还是19岁还是29岁,很多人甚至工作到退休,内心都一直是这样的。
《资本论》最坚强的基础,就是资本家是靠压榨劳动力剩余价值为自己带来财富的,我觉得做员工的孩子真的要明白这个道理。做老板的,就是要让你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活儿,而做员工的,则希望干最少的活儿,拿最多的钱。这两者都不可能实现,所以最后达到的,肯定是双方博弈的一个中间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如何破,有些人觉得我少做一点,不就合算了吗?汗,你少干一点,老板也能看到啊。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多干一点,多增加自己的价值,这样,因为你对老板的价值更大,聪明的老板就会再多给一点。或者,至少,你可以再去寻找愿意出价更高的老板。
社会不会永远埋没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也就是说,当你价值增长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要老板加薪,或者跳槽。所以,你的工作不是为你的老板,也不是为那点薪水,而是为了自己的价值增值,这是谁也夺不走的东西。 这种干活出发点根本性的不同,在我看来就是自我驱动力的真正表现。
再谈及创业公司,听过不少人抱怨创业公司薪水少,福利少,未来渺茫。其实创业公司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有些人又期望在创业公司得到能力的锻炼,又期望未来有很好的期权回报,又期望拿到高于市场平均的薪水,这鱼与熊掌兼得的事,可能吗?这是选择创业公司的时候就必须想明白的事。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高收益肯定是伴随高风险的,你选择了一个投资对象,要求每年现金分红8%,必须要无风险,还要未来有很高的成长性,50%的增长,还要短期,最好1年就能实现,最好还不需要你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有这么好的事,请你告诉我,我叫上小伙伴们一起来看上帝!
总结一下,其实自我驱动力在我看来,就是你到底是为啥干活的,是为那天可怜的薪水,为那个你也许并不喜欢的老板,还是为你自己。
回到开头那个故事,去了2个书报亭就说我已经完成了任务的小伙伴,是为了那点薪水干活的,他让我的感受是,你还不值得那点薪水。而用自己手机发了200条短信的小伙伴,明白一切结果皆由她自己负责,她的能力增长之后,不加薪水我肯定就留不住她了。
2.
>>>自我驱动力的养成<<<
我遇见过不少具有强烈自我驱动力的小伙伴,感觉有些真的是天生的,从小到大就是鸡血仔,这种不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从我自己来说,我没有天生的自我驱动力,从小略有点好强是真的,但也不是很好强的那种好强。
刚工作的时候经常被上司骂,说你这么粗心怎么办? 其实后来才明白,粗心就是自我驱动力弱,觉得这事差不离就行了,何必这么吹毛求疵。
○
我在做公务员的时候,有一次适逢3年一次的政府某部门换届选举,看着几位顶头上司每天质问我们,这句话为什么用逗号而不是分号的时候,觉得他们真是吃饱了撑的。 逗号和分号到底有什么区别,就算有区别吧?对于这么大型的换届选举活动又有什么影响?真的会有人看这些狗屁文件吗?还真的有人纠结标点符号用得不对吗?
你看,我并没有像之前有些小伙伴所指责的,天生是一个暴虐的老板,或者总是没事撒狗血,我那时候的不耐烦,还没社交网络可以发泄呢。
直到现在,我自己来负责一项大型活动的时候,才明白纠结这些细节的可贵。组织活动永远是“不完美任务”,任何一场大型活动,演唱会也好、政府换届选举也好、慈善晚宴也好,在旁观者眼中或者光鲜亮丽,但在真正的组织者眼中,总是漏洞百出,只能说是在事先尽可能想到所有的可能性,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哪怕是很小的细节也不要放过,这样才有可能有惊无险地度过。
这就要讲到“执行力”的问题了。 我以前讲过我一位师兄去应聘很著名的一家投行,他巴拉巴拉说了一堆。最后说,“虽然有些事情最后失败了,但是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结果招聘的人告诉他,“作为公司,我们永远结果导向型,无论过程有多么美妙,无论你多么努力,只要结果失败的,或者是错误的,那你那些努力就是白费的。”
这句话我当时不太理解,但是一直记得很牢,现在一路走来,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回味无穷。
前文提及,自我驱动力从某一个维度,表现的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老板或者薪水负责”。那这一次我们来讲另外一个维度,就是“对结果负责”。
有人质疑说我不应该派名校本科生去买报纸,这是对他能力的侮辱。“为什么要让名校本科生做跟专科生一样的事呢?”有人问。
首先我并不是要黑名校生,但对于一个上司来说“结果导向型”是我关注的重点,而不是“名校还是普通,一本还是大专”。一项工作分派下去,我要的就是“做完,最好是做好。”只要没做完,无论有什么理由,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工作没做好。”
你可以给我很多很多的理由,“我是名校本科,为什么要去买报纸呢?”“为什么领导你事先没有想好收集报纸,直接问记者要呢?”“为什么领导你早两天不说,非要等报纸卖完了再说呢?”“为什么公司附近书报亭那么少呢?”“为什么周五下午你才跟我说,这不是耽误我晚上约会吗?”
我管你这么多为什么呢?我要的只有“结果”。
我在读MBA的第一个实习是去B咨询公司,接的第一个项目客户是雪铁龙。欧洲同学想通了,要把部分零配件外包给便宜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法国同事会做所谓的战略咨询,而中国同事,做的是在中国地区,寻找符合客户要求的外包公司。
我作为一个小实习生,要做的就是找行业内最好的几家公司,打电话给公司老大,说我们代表雪铁龙,要来考察你的资质,你们符合要求的话,就能给雪铁龙供货了。
找公司不算太难,找到联系方式也不算难,可是我遇见一个难题,就是 —— 我没办法让公司前台给我转老大的电话。 阎王好骗小鬼难缠,你一个陌生电话就要指明找老大,还说给雪铁龙公司供货,不是骗子是啥。
开始的时候,我每天打50个电话,但是能找到老大的几率几乎为零。我很沮丧,去找当时的顶头上司,上司就给我一句话“自己搞定”(Get things done)。我几乎委屈地落泪,心想我这么个小实习生,你公司又不给任何资源- - - 我怎么可能搞定 ?!
回头来说,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同了,因为我在读MBA期间第一次创业,创业的经历让我逐步变成一个具有自我驱动力的人。道理很简单,创业这玩意儿,你只能对自己负责,客户不来付钱,你跟谁哭诉去?你跟谁抱怨去?全部得自己搞定!
而且绝对是结果导向型,我做的是一个培训公司,总不能说,我已经做了这么多宣传了,我贴了2000张小广告了,我找到最好的老师来上课了,客户就是不来交钱,这不是我的责任啊。 -- - - - 创业这件事让我明白,“没有借口,结果就是一切。”
所以我在B公司搞定了那件事,我打电话给前台,用英语说,前台立即就慌了,刚想找人来应付我。我就改用略带台湾口音的普通话抱歉的说“我的中文还不太好,大概是这么一件事,雪铁龙巴拉巴拉。”
这招屡试屡灵,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公司前台就是对“英文”和“不标准普通话”特别买账,就算不能直接转到老大的电话,也会转到相关业务负责人手上。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很少有业务负责人会放弃一个大业务的机会的。
我每天打50个电话,平均能搞定3-5家公司。给上司汇报之后,上司就又给了我一句话,“毕业后如果我们有招聘名额,希望你能来投简历。”
职场不是学校,没有人在乎你是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其实学校也是一样,学习成绩很长,但考试成绩不佳,也是无用),在职场里,要的就是结果!结果!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