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职场励志 > 姑娘,在职场别给自己加那么多内心戏


姑娘,在职场别给自己加那么多内心戏

时间:2017-09-20 21:45:46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230    

少点内心戏,少点挫败感,

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很美好。

最近,一篇《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起来。文章洋洋洒洒长达1.7万多字,讲述一个蜜汁自信的北大女研究生,在整个求职过程中经历痛(zi)苦(xun)迷(fan)茫(nao)的故事。

本来这件事对普罗众生是没有太大的指导性意义。作为北大本连硕经济学女研究生,本身就站在非北大研究生、北大本科生、非915院校本科生这条鄙视链上的顶端,具备一定的就职优势。她带着蜜汁的自信把简历投给鹅厂(腾讯)、网易、浙江银行、中国移动和若干五百强企业。然而现实是,很多在校生,可能连投简历给这些大企业的资格都没有,即便投,进入到一面的几率也极低。

所以说,这位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经历,以及文章最后强行灌注的鸡汤——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要的人,对普通人是不具备“鸡汤”功效。从本质上来看,她跟“月入三万,还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是一样的,属于卖惨划胖。

何为卖惨划胖,就是表面是卖惨,实际是炫耀,比如说某人说,我在北京三环买了200的大平层,月供4万多,惨啊,爱马仕包包今年才买了两个,好久没在外面吃饭了,人都瘦到89斤了。

此之谓“划胖”也。

划胖没有任何意义,现在,这篇文章却引起很多职场新人、在校生的焦虑。所以,霍老爷在这里给大家支个招,掌握这个点,即便不是北大研究生,也能在职场里完胜自己学历上的短板。

1

所谓的求职悲欢

都是作出来的

有部分读者可能还不太了解这个事件。我们先来回顾下整篇爆文。

首先,文章的开端,这位北大的女研跟鹅厂(腾讯)来了个深情的告别。作为入职两个月在乐问发布的问题几乎个个都是主页热门话题的实习生,她觉得自己简直是“话题女王”和“运营福音”。所以,当乐问的运营问她想要文化衫,还是水杯的时候,她纠结后全要了。

然后,她拍落地窗外的蓝图,拍茶水间、食堂,跑去扔飞镖吃雪糕,然后捧着酸奶离开食堂。她自己都觉得仪式感满满。可这样做,真不是为了发朋友圈?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觉得鹅厂不要这个“运营福音”是瞎了鹅眼。可是看下去,就会明白,都是这个姑娘作啊。

姑娘进入到鹅厂三面之后,总监问如果她的男朋友不来深圳,她是不是就不会选择留下来。结果,姑娘回答说,是的。

what?不愿意留下来,那您是来干嘛的?难不成公司还有义务给你男友解决深圳工作问题?

当她这样回答的时候,她就应该意料到自己不会被留下。没有企业会要一个在城市问题上定向不明确的人,更何况是腾讯。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什么好悲伤的,不过是自己的选择而已。

紧接着,作为全宇宙最优秀的情侣,这位姑娘的男朋友在杭州的网易找到了工作。所以,她必须把工作的坐标定位在杭州。

在锁定的杭州企业中,这位姑娘的男友问:“你要不要去娃哈哈?”没想到姑娘炸了:我想要去互联网企业,为什么要去娃哈哈?

然后,这位姑娘就萌生了一个完美的构想:去杭州网易面试,跟男友在同一家企业工作。于是,她拿出九牛二虎之力来准备,没想到最终没有通过第三轮的面试。

这个时候,姑娘又觉得很痛苦了。

为什么自己拿着一手好牌,结果人家还不要她。

但不要以为人家会反思,一句“娘子你这么优秀,他们哪里比得上你”的情话又让她泪如雨下。

痛定思痛之后,为了跟全宇宙最优秀的“未来老公”不异地,甚至不“同城异地”,她开始对杭州小面积发起了一轮疯狂的撒网式投简历行动,包括中国移动、九阳豆浆机、浙江国贸、中国联通,还包括她当初拒绝的娃哈哈。

结果,在投简历过程中,她的蜜汁自信就遭遇到了重重的打击。投出去几十份简历,居然只有十几家愿意面试她。这对她北大研究生的头衔真的是种侮辱呢!

可是,你要知道,在现在的就业大环境下,几十分简历就有十几家面试通知,这成功率很高了好吗。

在种种的折腾之后,她被浙商银行录取,成为信用卡部的一名员工。这个时候,她开始新一轮的忧伤。理由如下:

她是一个热爱互联网的过气网红,如今成了银行人;

她经营着一个一直掉粉但是自成一派的公众号,如今却去信用卡部批卡;

她跟别人聊几句,别人就觉得这姑娘应该去做互联网行业,而她现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银行职位。

紧接着,在批卡的时候,她每天就想着: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我本来就应该在互联网发光发热,怎么在这里批信用卡呢?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怎么办?

这种痛苦的纠结,让她整天回家发呆。还没做满一个月,她就想辞职。然后,家里人劝她不要辞职,男友也劝她不要辞职,说互联网的工作没你想的那么美好。

最后,这姑娘在浙商银行培训期间,偷偷跑去面试网易的新岗位。最终被网易录取后,她辞掉了浙商银行的工作,并鼓励大家只要努力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在文末,姑娘吹着西湖的微风,此时才坦诚自己“爱上了杭州这座城市”。

其实,姑娘,杭州真不需要你如此廉价的爱好吗?

2

内心戏多了,坎就就多了

看完整个北大女研究生的求职悲欢,很多职场的资深人士都觉得矫情。

对于该事件,我觉得有个点是大家可以借鉴的:

在职场的人,不要给自己加太多戏码,尤其是内心戏。内心戏多了,原本不是坎的坎儿就变多了。

你去面试一家企业,不用思考我是谁,我有多厉害,对方为什么不要我。

求职本身是一场供需点达到平衡的交易。企业要什么,你能给什么?你想要什么,企业能给什么?这两者都达到一个平衡点,这场交易就算完成。

古人讲,君择臣,臣亦择君,本来就是个双向选择。

一个失败的面试,未必代表某个人不够优秀,很可能企业觉得你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合放在这个岗位上。

在每年的校招、社会招聘中,最爷们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拿到offer,好好干,不傲不燥;拿不到offer就离开,吸收经验教训,放下内心的偏执,寻找下个目标

整个过程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别去整那些所谓的自尊心、优越感和自信,少点“内心戏”,你会起步得比别人更快。

因为内心加戏的人,往往沉迷在自我意识里无法自拔。他们每天都纠结我如此优秀,你为什么还不要我,并用满满的仪式感来强化痛苦。这就会无形间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还不小的挫折。心理学家认为,思想上的重复纠结和行为上的仪式感,会增强人们的痛苦体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情人分手之后,如果不去纠结分手本身这件事,而是采用旅行等其他方式来应对,那么时间会弱化伤口。

相反,如果分手了,还要每天一遍一遍地去曾经拥有“两人记忆的地方”,那么痛苦就会得到强化。

原本不是那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就会带来十倍加的痛苦以及满满的挫败感。而挫败感多了,继而就会毁坏一个人的自信。

3

职场内心戏拖垮你的前进脚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是同事无心的话语,我们可以想很久。对方是不是讨厌我?是不是我之前哪里做得不好?同事某个举动,我们也会分析再分析,请朋友代为分析,然后不断地纠结他是不是想害我?

可是某天某个点,事件明朗之后,你才明白之前纠结死掉的脑细胞是多么地不值得。这就是给自己加很多的“内心戏”。

给自己加“内心戏”,很容易造成你对上司的误解、对同事的误解,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拖垮你前进的步伐。其实,职场不需要这么多的“内心戏”,每个人都只要做好自己,别纠结那些有的没的。

就算别人真的就是讨厌你,你也要欣然接受。当别人真的要害你,你能躲则躲,能避则避。避无可避,你就接招。

当无法爆发能量的时候,就认怂,好好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而不是花时间在内心戏上:

我如此之美好,他们为什么不善待我。

4

如果你拥有钝感力

就能弥补学历短板

不要给自己加内心戏,其实,这就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但凡掌握了这种能力,他的人生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其他领域都能如鱼得水,还能弥补学历上的短板。

这种能力就叫做“钝感力”。

“钝感”跟“敏锐”是一组反义词。相信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别人评价自己“反应敏锐”、“才思敏捷”。当别人说自己“反应迟钝”的时候,估计会不太高兴。

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是“钝感力”,就是跟“敏锐”相反。都说,心细如尘、活得敏感的人注定比较累。

这是有道理的。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说,他还没出名之前,O先生是他心目中最具有潜质的作家。当时,他和O先生给同一家出版社投稿而结识。虽然两人的稿子都被退了,但是渡边淳一每每看到O先生的手稿,都觉得自己写的真不是东西。

可后来的事实是,O先生成为一个工厂里的普通工人,而渡边淳一成为了著名的日本作家。这个事件是在渡边淳一的新书——《钝感力》中提出来的。

渡边淳一说,当时自己被退稿,也没当多大的事儿,就是难过一小会儿,喝几口酒就没事。过段时间,他又继续投稿,继续退稿,继续喝酒,周而复始,直到自己第一本小说面世。

而O先生不一样,他在一次一次的退稿中,每每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没有写作的天分,最终安于现状,成为工人。

其实,这是一种钝感力,钝感力,其实是一种抗挫折的能力,有个姑娘,曾经跟着我学写作,我教了她一段,说你不行,你不适合写东西,你太“钝感”了,对别人来说,可以长篇大论的东西,你觉得根本没什么写的,这样不行。

姑娘说,那怎么办?

我说,没关系,钝感对写作不利,但在职场上,这是非常好的能力,意味着你的执行力和环境的耐受力非常强,你的工作也会很高效。你未来最少可以当总监。

这姑娘后来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毕业就两年,已经被微博、腾讯、阿里巴巴的猎头频繁骚扰,估计没有几年,就会成为某个大公司的总监。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一个真相:没有人能经历反复的挫折,没有所谓的抗挫折能力。

高频的挫败会摧毁一个人的意念,大多数人的内心并非像伟人那样强大。

现实生活中,能像爱迪生那样经历一千多次实验失败,还坚持住直到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像曼德拉那样经历了三十年的监狱生涯后还不放弃自己,最终成为总统的人,寥寥无几。

多数人的情况是,在一次又一次,尤其是频繁的挫折打击中,会出现“自信值”下降,甚至一蹶不振。

多数应届毕业生最初的薪资期望值,一定不是自己最后拿到的数字。

他们刚开始面试的时候,信心满满,如果五次以内被录用,往往的薪资值就会比较接近自己的期望值。

可是随着挫折次数的增多,他们的“自信值”也会随之下降。

“自信值”下降,“挫败感”上扬,他们就会不断降低自己的薪资期望值,以来舒缓自己内心被拒绝的挫折感,希望早日摆脱这种“失败感”。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自己的“挫折”次数,保护好自己的内心。

这时候,钝感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挫折有本存折的话,记录着我们失败的次数,那么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钝感力”,弱化自己的内心戏,让挫折少一次是一次。

那么如何做到呢?

培养自己的钝感力,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话题女王”、“运营福音”,那么就会觉得被Out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你先把自己捧到了一定的高度,再让自己摔下来,肯定会很痛。

这其实就是我以前说的期望值管理,不过这个期望,是自我期望。

其次,不要给自己加太多的内心戏,明明是小事,也会被你强化成非常痛苦的大事件。本来谈不上挫折,你偏偏以泪洗面,纠结那些神逻辑,怎么可能逃脱得了失败。

5

真的别思考,上帝会笑

在职场相信很多人会遇见像这位北大女研究生这样的情形,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整天思考人生。

每一年,我都会遇见很多人跟我谈类似的话题:

我不喜欢我现在的工作,我每天都活得好压抑,我该怎么办?

我不知道我工作的前景在哪里,我活得好迷茫,怎么办?

有时候,我经常对这些人说:别思考,耐操点。

多数人的真实情况是:

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做着跟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

做着自己专业的工作却不喜欢;

甚至是满怀希望进入到一个领域,却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还是不喜欢

......

工作没有那么多喜欢。

所谓的“喜欢”,最终也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式的操作中,变得“带点不喜欢”。

这就是工作本来的面目。

每到大冬天,有多少人不愿意从被窝里爬出来去上班?

每到周五周六,有多少人觉得满血复活,而到周一又觉得是垂死挣扎?

但是,带着这样的情绪,如果没有北大女研究生的幸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不喜欢”这种困境,并且在“不喜欢”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活在当下。

这跟不给自己加“内心戏”是一个道理。人生的哲学,永远不是凡夫俗子能思考出来的。

当一个人坐在不喜欢的工作前面,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在这里的时候,除非离开,别无他解。

如果不愿意离开,就学会“不思考”,借助“钝感力”来弱化自己超多的“内心情感大戏”。

因为你越不喜欢你的工作,越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越做不好工作,越无法加薪,这样就陷入新一轮的死循环。

当然,也不要理想化某个行业。每个不属于你的行业,都会在你眼里觉得光鲜亮丽。这是因为不身在其中,不懂得其中的苦涩。

带着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行业,美化一个行业,并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介入,只会陷入新一轮的绝望和不喜欢。

最后,当你的能力还不能支撑你去看清你的前景时,请直接活在当下。

在时代格局变化如此迅速的今天,连经济大咖们都无法去推测某个项目、某个工作的未来,你就别纠结在未来和前景这样的字眼。

著名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大学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一个自己不太喜欢还即将倒闭的公司。

当时,他负责一个科研项目,可是公司连工资都发布出来。同事问他看得到项目的未来吗?他说,谁能预测未来啊,直接做就是了。

就这样,稻盛和夫把家都搬到公司里,每天埋头苦干,凭借极其认真但是“不喜欢”的态度,最终克服了研发的难题,获得巨大的成功,最终还成为知名的企业家。

所以,

当你被迫待在“不喜欢”的行业时,请起码不要敷衍工作;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收入时,请不要加太多的大咖“内心戏”;

当你看不清楚你职业前景的时候,请认真工作并活在当下;

当你觉得工作不顺心、爱人不够体贴,孩子不够听话,哪儿哪都不顺的时候,请多点“钝感力”。

这在中国叫做“大智若愚”。通俗点说,别想太多,别整那些没用的内心戏,没人给你颁发奥斯卡金奖,除非你已经站在舞台中心。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