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练习比刻意练习更重要。
01
同学晓川最近感到有点困惑,公司有个出国深造的机会,他想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于是准备考托福。然而花了很多时间,下了不少功夫,却一直卡在瓶颈。
晓川调侃自己:不知是不是年龄大了,学习力也跟不上了。
晓川一直是我们这群人中最用功的一个,上学时,他严格执行学习计划,每天坚持5点半起来,在图书馆甚至有自己的“御座”,往往一坐就是3小时。
说起来,晓川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而晓川的上铺,则是与他相反的一类,上铺看起来不务正业,学习很分散,而且花样百出。
但每次成绩结果出来,下铺的名次总是排在晓川前面。
就好像《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每天背书18个小时的查尔图,和看起来有点离经叛道的兰彻,最终成为科学家的反而是兰彻。
你或许会说,这是天赋差异,不该否定努力的价值。
但事实上,最用功的那个,往往不是学习最好的,这是因为被寒窗苦读的“苦”所误。
《如何学习》指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好成绩。
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科学练习比刻意练习更重要,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技巧,才能成为高效学习者。
在这本书中,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提炼出几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
02
改变学习环境,能帮助增强记忆。
《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一丝不苟地执行固定的作息时间表,生活十分规律。他还分析暖气、通风、舒适度等因素,在家中选定沙发的一角作为自己的专座。
大多数人在学习的时候,也都倾向于选择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认为熟悉的环境更能集中注意力,相同的时间、地点、感受,能给大脑发出“现在是学习时间”的信号,触发学习习惯。
然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在两个不同环境的房间各学习一次,然后在第三个不同环境的房间考试,比起在相同环境的房间学习两次,再去第三个不同环境的房间考试,学习效果增强40%。
这是因为大脑在储存知识时,相关提示、背景音乐、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记忆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还原环境来帮助记忆提取也是不现实的,毕竟我们考试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在熟悉的环境。
因此,在学习的时候,适当地变换不同的学习场所、学习时间,甚至学习习惯,这些改变会对大脑进行多角度的刺激,从而让记忆不再依赖特定环境,更加牢固。
03
拉开学习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效果往往更好。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平时不见得有多努力,等到期末考试前一周,开启疯狂复习模式,结果成绩也能过线。
考前突击,集中学习,看起来效果很明显。但过了一个假期,开学之后往往发现,所学的知识都差不多还给老师了。
工作记忆模型之父艾伦·巴德利通过实验对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分散学习的效果更好。
他认为“经常学一点”比较实用,对于学习来说,把任务分散开比一次性集中学完效果要好。
也就是说,把集中学习换成多次学习,并拉开时间间隔,效果会更好。一口气学习3个小时,不如分3次学习效果好。
那么,如何把握这个时间间隔呢?
时间间隔既要维持最低限度的重复频率,又要确保知识仍然能记得住。
对此,本尼迪克特总结出了最佳时间间隔:
作者举了个例子,假设15天后要考德语,而安排复习的时间只有9个小时,那么分配方案是:
第1天学习3个小时,第8天学习3个小时,第14天学习3个小时,可以有一天的调整余量。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学习全新内容,比如学习外语、科学技术语,或是背诵人名、地理常识,甚至是演讲稿。
04
没有思路时,分心有利于顿悟。
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信息干扰带来的分心远胜从前。调研显示,苹果用户平均每天的解锁次数不低于80次。
专注力的缺失固然令人忧心,然而研究表明,当我们遇到复杂课题,难以取得进展时,适当的分心有助于突破难点。
社会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发现,关键性的顿悟往往会在一个人放手之后,在并非专心思考时,意外地出现。他将顿悟划分为几个阶段:
准备期:琢磨某个逻辑难题或者创新课题的时间。
孵化期:把问题搁置一旁,大脑开始在离线状态(无意识状态)下重新组合排列信息。
顿悟期:福至心灵的顿悟。
验证期:验证你得到的结果是否切实可行。
可见,解决问题的“顿悟”时刻,往往在大脑离线后出现。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加速“顿悟”时刻呢?
这个关键就在于孵化期,这个阶段大脑对任何可能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都很敏感。
花一点时间浏览网页、玩电子游戏、写作等,进行适当的休息或者说暂时的遗忘,与此同时大脑仍然会在“离线”状态下、在潜意识中继续运转,过滤线索,而且跳出那些让你受到限制的思路。
因此,在思维卡壳时,不妨尝试放松,等待顿悟发生。
05
十几岁时,我们记住公式、学习外语、掌握乐器甚至练好投篮技术;进入职场后,我们磨练技能、考证考核,可以说,学习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课题。
而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高效学习者,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学得轻松、不费力。
并且,高效学习能够让你主动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你用同样的时间,修炼更好的容颜和内在,获得极致的幸福体验。
你学习的能力,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作者:葫芦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