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工作结束下来,望着外面大雨滂沱,想辞职的念头再次袭来。在公司旁边的咖啡店,我遇见了公司的总监,他正坐在落地窗前看书。这么多年来,对总监的印象就是每次遇见他时,他都在看书学习。一直以来,他都是我们的榜样,公司每个人都很喜欢与他交流,说说心里话。
我告诉他,自己想辞职了,在这个公司待了3年,觉得没有成长的空间,也觉得有些疲惫、茫然,找不到方向。
他问我:“还记得当初进公司时的初心吗?他面试我的时候,我说过的那些愿望都实现了吗?”
我记得当时自己野心勃勃地说,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他说,这个愿望太模糊,你得具体一些,再思考一下。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说:“希望三五年后自己晋升,加薪,出书,读完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在职研究生……”
经他提醒,我才发现自己实现了前面三个计划,但读研的计划却一拖再拖。
总监问我:“有没有想过更酷的生活?”
“想过,但仔细想想都很难实现啊!比如,我想成为一个职业编剧,每天坐在咖啡馆里写故事,讲故事给别人听,比如我期待自由,所有的时间都可以被自己掌控,而不是被他人来安排……”
总监说:“你可以的,但你要成为这个自由者,却不一定是通过辞职来实现的,你继续努力,等成为那个自由者时,自然就知道怎么做了。所以,你还没有走到该辞职的时候啊,如果只是加薪,我可以满足你。”
这次聊天给了我深刻的致命一击,最初做这份工作的初心,我对这份工作的期待,还有我的人生规划,茫然地走了那么久,我还记得多久呢,走在职场的路上,我还在坚持吗?
曾亲眼看到很多人辞职,找到新的工作,又辞职,又找到新工作,反复之余,除了薪水的提升,我们还需要什么来支撑呢?换工作,换的肯定不是新鲜感,而是一种更好的工作体验,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一个与梦想越来越近的距离……总结起来,我们想要的是一段更酷的人生,可你又可以拿什么来交换呢?
总监毕业于清华美院建筑系,后来又前往法国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国跟随老板创业,身居创意总监一职。只看他的履历,会觉得他无限光彩,他却告诉我,自己也来自福建的某个小城,为了交换今天的人生,自己走过的茫茫黑暗,都能连成一片天,下一场雨了。
现在令他记忆最深的是去法国读研的那几年,很多个雨夜,他被困在机场无法回家,窗外的空荡荡的机坪,偶尔轰鸣飞过的飞机,仿佛都与自己无关。足足3年,他觉得自己是被隔离的,被这人群,被这城市,被这世界。
法国啊,在我们的心中,是浪漫,是慵懒,是艺术的故乡,可他眼中只有满满的忧伤与失落.一些同学来了,一些同学又逃走了,3年后,他还站在这个国度,与3年前不同的是,他收获了据说很难拿到的美院的毕业证,还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法语。
法国啊,在他看来,走过的每一个人都幸福满满,街头鲜花映照的温馨,也不过是异乡的冷漠。这里的一切都不是他的想象,他却一步步走下来了,因为他明白,为了自由的生活,他注定要拿不自由的状态去交换,所以一路走来,他并没有当逃兵。
毕业后,他选择回国创业,每次面试时,他都会问对方的梦想是什么,3年后想做什么,5年的规划是什么;为了得到这些,愿意拿什么来交换。
“理想”这个词大概是被说滥了,面试者面对这个问题,有回答很认真的,也有敷衍了事的,总监却会认真地倾听,甚至会告诉别人怎么去做、去实现。但交谈的最后,他一定会强调,拿你辛苦的生活,去交换梦想吧,现在看不出来,以后会觉得很值。
总监每次都是光彩靓丽地出现在甲方面前,所有人看到的只是他衣着优雅的高贵模样,却鲜有人看到他办公桌抽屉里永远备着胃病的止痛药。他永远是办公室里最拼命的人,虽然他早已不需要这么做,也已是业界著名的设计师,他已拿所有的苦换到了自由。他却觉得这自由如此珍贵,以至于他不敢松懈,去享用那自由。他小心翼翼地将那自由放在心里,并呵护它……
如今,他最怀念的不过是法国街头那个瘦弱的中国少年,他穿着白色的衬衣,拿着画板画画,他并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拥有很酷的人生,但他并不茫然。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世间所有的东西既然有价值,就是要用来交换的。他要积攒很久很久,要走很远很远的路,要经历很多很多的苦,才能交换到更酷的人生。
仔细想来,这世界瞩目之人,大多是从苦难中一路摸爬滚打吧。维多利亚踩了20多年高跟鞋直到脚趾变形,章子怡拍《卧虎藏龙》被吊了十几个小时,却依然要冲着镜头微笑。倘若不是瞩目之人,即使是平凡者,为了生计,卖早点必然要凌晨两三点起床做饭,每一个赶最后一班地铁回家的人自然懂得工作多做一点,就会细致多一些。
我们所羡慕的每个无比光彩的人,每一段看起来毫不费力就能成功的人生,无不在黑夜里酝酿着疼痛,默默地发光。
每一个你,有梦想也好,没有也罢,不妨问问自己,你愿意拿多少努力,来交换看起来你所想要的人生呢?
毕竟你想要的美好生活不会凭空而来,它往往会在你筋疲力尽时,悄然而至。而每一个筋疲力尽的时刻,才是真正的考验,它是难熬的,且难以走过的。(文/韦娜)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