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职场上有80%的人不幸福呢?现在很多人在出社会之前都有着很大的期望,觉得自己会大干一场,现实告诉我们,事实会更加的残酷,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
我这有份统计,入职时满怀希望,决定大干一场的人占80%,如果进来的是一批应届毕业生,这个比例会更高;
我这还有份统计,工作满一年之后,郁闷不乐,想离职,无激情的人也同样占了60%-80%。
若论幸福度,恐怕上班的大多数 都不幸福。
有个研究好像是说养花养草,甚至是养牛,除了满足基本代谢需求外,如果听听音乐,会事半功倍。有快乐牛,才有健康肉。活在夹缝中的我们,更需如此。
我们也需要一个能量环境,不受60%-80%的负面影响,并逃离他。同时尽可能的“多听音乐”,让自己发育的更好。
难吗?难。
可以做到吗?努努力还是可以的。?
首先,我们要解决一个概率问题。这个和大环境有关,与收到“正面影响”相比,我们好像更容易接受到和传递出一些“负能量”。近朱者赤,墨者黑,所以我们要把能够收到“正面影响”的场景挑出来,向“朱”靠近。
普遍情况下,大概我们容易受到“正向影响”的场景有这样几种:
场景1,你“感知”到身边的人正在通过努力,坚持,受各种委屈之后取得成绩或成就。
首先这人你得熟,平时有交集,了解其奋斗历程最好;其次这人不能太天赋异禀,否则励志不到自己;最后他取得成绩和成就不能离自己太远,要在自己“可追赶”范围内。
这种机会多吗?可以说很少,成绩和成就的意思是战胜和对比掉了大多数人。你身边有了这些少数人,才有“感知”的条件,这个正向影响才算是有效。
那些看见了谁谁升职,听说了哪个老同学开的公司经营的不错,这都不算,没有“感知”的得知,挺多就是一句:哇,好屌好牛逼哇的感叹,然后接着刷抖音和追剧,无动于衷。
场景2,接受了领导的“鸡汤”和“谈心”。
这个场景很常见,但真正从这个场景中得到“正向影响”的并不多。我们会无意识的把自己和领导划成两个阵营,甚至对立面,自带防御系统和抗拒,被领导一轮苦口婆心之后往往嗤之以鼻,得出“我又不是傻X,还跟我洗脑”的想法,或者夸一句“领导口才真棒呢(我说不过你)”,然后不了了之。
愿意跟你苦口婆心的领导+自己积极接受的心态,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大多数时候错过了这个受到“正向影响”的机会。
其实领导一般是不会跟你灌鸡汤的,现在已经是一个全体社会都对鸡汤反感的年代了,你反感,他也反感。
场景3,实践和运用了一篇旁征博引之后征服你的文章或者培训。
知乎,豆瓣,简书,朋友圈,碎片化信息爆炸的年代,文章随处可见,真正打动你的估计不多;
部门和公司组织各种周度月度培训和会议不少,认真参与和思考的并不多。
这个场景看似频繁但效果甚微,因为这是一个渴求速成法、干货,胜过知识的年代,一个渴求成长和学习,却懒于思考的年代。
遇上好的“内容”并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同学,基本都成了场景1中的“少数人”。
正面场景大概列举如上,除了场景3可以算作可控场景(自己可以制造),其他两个不是想遇就能遇得到,所以我们受到正面影响的机会少之又少。
读到此处,建议你停下,想想你生活中还有哪些“正面影响”的场景,列出来,主动出击,主动感受,找到更多的“朱”,让自己更加的“赤”。
相反,生活中的“负面影响”比比皆是,毕竟事之不如意,十之八九。
每个人都好像更愿意说自己的委屈,难受和不顺,却很少听见有人主动说自己如何努力,如何幸福。负负不会得正,只会让自己更黑。
白天和同事的中餐时间,多多少少是一场吐槽(抱怨)大会;晚上那个无boss 的小群,经常成了同仇敌忾的小平台。
?一起吐槽“不公”和抱怨工作,好像成了在职场交友的一个前提,一种“无吐槽,不兄弟,无抱怨,不姐妹”的感觉。
慢慢的,本来优秀和踌躇满志的人,被“平均”掉,平庸化,在时间的流逝里原地踏步,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诸葛亮的家书也许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甚至最后会形成一种"大家都这样,我如果做好一点,积极一点,会和大家格格不入”的畸形认知,想想也是,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只会跟老师和家长表态和决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我要考到多少分多少名,但跟自己的同学却很少提之;
我们在工作后,好像也只会跟老板或主管表示自己会好好工作,想晋升,跟同事却很少提之; ?所以,问题就显而易见了,好像那个二八原则又形影不离的出现了。
有个词和有本书,叫《乌合之众》,从古至今,越精英越高级的团体,人数越少;跟大多数人一起抱怨取暖,最后就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智慧和正确的决策都是少数人在一起做出来的,所以才会有高处不胜寒,才会有邓超经常唱的那句“无敌是多么寂寞”。
大多数人在干的事,不一定是正确的;放下一些面子和顾虑,做正确的事情才是对的。
也许我们在某种参照面下 永远都是大多数,但我们需要过程是正确和幸福的。
找到“进步”的场景,逃离乌合之众,祝我们幸福!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