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我和一位长辈约在一家清简的日本料理店,谈事情。可说至半途,却跑偏到人生的话题轨道。
他讲了一层意思,我记忆犹新:活到他这个年纪,该得到的也得到过了,不想失去的也难免会失去。每天历尽疲惫回家,驶进低垂的夜幕,他早已惯性地做好准备,从老板切换回丈夫、父亲的角色。“只有在等红绿灯的一刹那,出一会儿神,或是听到电台里的某一首情歌,才会忽然被打到,感觉做了一会儿自己。”
说这话的时候,阳光透过污点斑驳的落地窗洒进来,照在他的脸上,映出明显的斑纹。喝一口玄米茶,陶瓷茶杯挡住的半边脸里,怕是藏着空洞的、难以名状的悲欢。
因为也快30岁,我好像有一点懂。
或许是纷至沓来的压力,不惟搅乱了男女的生理周期,也导致了中年危机的前移。身边人前脚在操心幼升小、小升初的买房、面试,转眼又免不了父母患病之虞。稍空的时候,还要思虑职场的前途,如何转圜才好避免倾轧,怎样奋进方能位跻上游。
也是为此,董桥说“中年是下午茶”才遭人冷眼。分明是富庶闲人的抒情,哪里能体会芸芸众生的苦辛?
如果流行音乐是记录时代思潮的标尺,人生感喟的风行,其实从未断绝。哪怕同龄人鲜少知道侯德健,他的《三十以后才明白》,却确凿地影响了一代文艺青年。
三十以后才明白
要来的早晚会来
三十以后才明白
相爱的尽管去爱
谁也赢不了
和时间的比赛
谁也输不掉
曾经付出过的爱
而时人更熟悉的表述则是:
想得却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该舍的舍不得 只顾著跟往事瞎扯
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
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30岁以后,发现日历翻篇如风吹书页,计时的基本单位也从一天升格到一周、一月。眼前的一切总像是发生过,可试图留住的东西,却成了指间细沙。如果学校和职场还充溢着林立的假想敌,漫长的人生里,却只剩下迷惘中的兀自寻找。
拔剑四顾心茫然。究竟是谁,成了我们的敌人?
很多人说是时间。可时不我待的焦虑,催逼出的,每每是无可无不可的意兴阑珊。分明有完整的周末,却只愿意懒在床上,宅在家里,还要用难得消闲的借口,抚平内心的不安。
也有人说是现实。似乎生老病死面前,再多的努力也难逃徒然的结局。既是如此,且放任百无聊赖,以成随波逐流。“混混而已”,“认真你就输了”,说时神色坚毅,目光却颇为游移。
其实,我们可能只是不愿面对愈见艰难的打怪升级而已。
《约翰·克里斯朵夫》里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很多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去了。因为一旦过了那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余生都会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我一直深信两件事: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容易的,也是为此,任何时候都无需灰心丧气,只消努力,总会等到功不唐捐的那一天。
另一件事,则是一位钦佩的师兄教我的。他说人啊,决不能有暮气,要始终保持活力和好奇心。
知易行难。正如纪德所说:你永远无法理解,为了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可我至少希望,30岁以后,遭逢疲惫的时刻,都能时常想起这句话,不至让颓圮的自我,成为一生之敌。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