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创业励志 > 华商陈成秀:勇气来自中国市场的前景


华商陈成秀:勇气来自中国市场的前景

时间:2021-10-21 04:01:01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15    

人们对牛奶包装盒内的一层“锡纸”不会陌生,因为有了它,牛奶才能长时间保鲜。其实,这层“锡纸”叫铝箔。许多人或许想不到,在20多年前,这层薄薄的铝箔,国内几乎全都依靠进口。直到一位华商引入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作工艺,才改变这一被动局面。

这位华商就是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香港大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厦顺铝箔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成秀。出身于新加坡一个华商家庭,陈成秀没有继承经营多年的家族生意,而是一头扎入中国的实体经济,在完全陌生的铝箔行业干了近30年,最终将企业做成“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也做成国际铝箔行业中的佼佼者。这一路,他曾面对无数质疑和挑战,但他始终看好: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从未改变对品质的“偏执”

“国家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完全正确的,这就抓住了牛鼻子。”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陈成秀关于切实提高铝行业去产能效果的一番建议,又一次引起国内媒体的热转。

作为全国政协科技界别为数不多的港区委员,说起普通话还带着粤语口音的陈成秀,每年的建议几乎都与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有关。因为他在内地扎根近30年的铝箔行业正是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

做了这么多年实体经济,在陈成秀看来,做好企业并不难,就是“把生产搞好,把质量做好,用品质占领市场。”经商多年,他始终坚持这条准绳。

和记者聊起铝箔行业当下发展面临的困境,陈成秀并不讳言,产能过剩、无序竞争是最大的阻力。然而,这位久经商场磨砺的华商并未因此失去信心。他的应对之招很简单,仍是“品质”二字。

两三年前,陈成秀给企业提出了低碳目标。原来,他注意到,几年前,欧美国家陆续划出红线,将在2020年实现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绿色食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绿色食品必定会对包装的铝箔提出相应要求。”陈成秀选择先人一步,进行低碳改造,并将企业实现低碳目标的时间截点设在2019年,提前一年达到国外客户的要求。

“一定会增加成本。但这是投资未来,是必须投资的。”陈成秀坚信,面对低价竞争的冲击,带领企业走一条高品质、高档次的发展道路才真正与大势相符。

20多年来,对于品质的“偏执”,陈成秀从未改变。无论市场冲击多么猛烈,只要是与品质提高有关的投入,他都毫不犹豫。

正如20世纪80年代末,当合作伙伴最早邀请陈成秀共同创办厦顺铝箔有限公司时,他并不在意能否占大股,只提出了三个条件:买最先进的设备,买配套的软件,工厂设在厦门特区。

其他条件很快谈妥,唯独购买制作流程、制作工艺等配套软件的要求让合作伙伴颇为为难。那个年代,向法国购买一套先进的铝箔生产工艺流程大概需要300万法郎,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不菲的费用。

“他们想了很久。”而一向谦和的陈成秀始终没有让步,直到最后用300万法郎购入当时最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因为他相信,这是保证品质的基础。

勇气来自中国市场的前景

和专注品质一样,让陈成秀坚持近30年之久的,还有一份投身中国实体经济的决心。

“你怎么会进这一行?”20多年前,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抛出的这个问题,陈成秀至今记忆犹新。

1992年,李光耀到厦门访问,参观地之一正是陈成秀的厦顺铝箔有限公司。与大部分华商、港商在内地从事出口贸易或投资“短平快”项目不同,陈成秀选择了投入产出周期长、见效慢的实体经济,这引起李光耀的好奇。

“可能因为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想做大型企业,生产实实在在的产品。”多年之后,年近古稀的陈成秀自己都不禁感慨于年轻时的那份勇气。

其实,选择涉足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陈成秀凭借的不只是敢冒风险的冲劲,更因为他已望到这条路的前景。

在厦顺铝箔有限公司成立之前,中国内地高档次的铝箔几乎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当合作伙伴找到陈成秀,提出希望合创一家铝箔生产工厂时,商人的敏锐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深掘的富矿。

“我的市场就是中国内地,我要占领这个广阔的市场。”陈成秀清晰地记得,当李光耀问他“你的产品销往哪里”,他的这句回答让李光耀立即停下脚步,握住他的手说“恭喜你”。

不过,选择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承受独自摸索的痛苦。在陈成秀的记忆里,公司创建之后的前几年都是不顺的。

最初三四年,公司连续亏损,合作伙伴难以承受压力,选择退出。陈成秀一手接过公司,独自坚持。然而,此后的六七年,面对韩国、日本等国铝箔产品走私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冲击,他的生意始终没有明显起色。

“那几年很辛苦,你看我现在头发都快没有了,就知道有多辛苦。”回忆那段时光,陈成秀抚着额头笑叹。然而,他的脸上没有太多苦涩或无奈。“因为我一直有信心能把产品做出来。更重要的是,我已经看到中国有一个广阔的市场。这是一个看得到的前景,而困难只是暂时的。”

陈成秀没有看错。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内市场走向健康,陈成秀在挺过那段艰难时期之后,最终迎来事业的“开花结果”。如今,他的公司每年铝箔产量达8万吨,明年产量甚至可达11万吨。“我们不仅填补了国内高档次铝箔自主生产的空白,而且我们的产品在国际铝箔行业都是公认数一数二的。”这带给陈成秀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投资中国下一个“未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一批进入内地投资的华商,陈成秀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的腾飞。在他看来,华商、港商通过投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们同步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收益。正如我作为一个侨二代,就是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成功创业的机会。”

为此,陈成秀常说,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而最近几年,这位目光长远的华商所投资的未来,不仅有自己的事业,还有一群人——香港青少年。

2016年10月17日,一群香港中学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证了“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几天之后,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操作了这些香港中学生设计的三个实验项目:“太空养蚕”、“双摆实验”以及“水膜反应”。

这一幕让万里之外的陈成秀激动不已,更令他迄今引以为豪。因为香港青少年这个“科技梦”的实现与他的帮助密不可分。

2014年,香港民政事务局找到陈成秀,希望他可以赞助一个科技项目——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这是一个好事。”陈成秀果断资助200万港币,并全程参与其中,鼓励来自香港76个学校的青少年激发科技思维,进行“头脑风暴”。

之后的一次偶遇给了陈成秀更大的惊喜。在此后的全国两会上,他发现力推该项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和自己原来在一个小组。周建平告诉他,在比赛中获奖的实验装置有望在2016年搭载“天宫二号”空间站升空,并由航天员在轨进行操作演示。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议。每个年轻人都充满对知识的追求、对科学的想象,能把香港青少年设计的实验装置带上太空,这对于增强孩子们对于祖国科技强大的认知以及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再说起这段故事,陈成秀依然难掩兴奋。他迫不及待地拿出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一边展示当年实验方案设计比赛的照片,一边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其中的细节。

陈成秀说,接下来,他还希望能在今年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有机会邀请两位宇航员到香港,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他相信,这将对香港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

如果说投资中国的实体经济,是陈成秀最为骄傲的一份事业,那么推动香港年轻人参与祖国的科技建设,无疑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一份社会担当。如他所说,“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我能做好这几件事,已经非常满足。”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