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生哲理 > 悟与不悟


悟与不悟

时间:2017-09-19 19:45:00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226    

悟与不悟,其实是件很微妙的事情。悟,可以如佛家所言的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此做到真正的从容淡定、飘逸洒脱;亦可以活得酸甜苦辣皆备,十分烟火,乃至疲惫,默默经受一切,以一种老牛拉犁的竭力负重感,在岁月的滴沥中点点向前。

做人有悟性很重要。孙悟空如果当时不悟,那他不过是永远做一只快乐平凡的猴子,当然没有大圣的辉煌。其实暂且不去想那些未然的光阴,只要过好手中正一点一滴经逢并随时在流走的日子,尽力把这一刻过的饱满、过的极致,那么,即便是“悟与不悟”这个看似深刻的哲学命题,亦已变得幼稚可笑了。

禅悟的境界是怎么样,这实在是无法说明的,佛陀甚至讲,我所说法,皆非佛法,这不是笑话,因为不用言说的佛法,才是佛法。

有一学僧,非常恭敬地请问慧林慈受禅师:“禅者悟道时,对于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的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当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他善于言词,他说的能够算禅悟吗?”

慈受:“既未悟道,说出的怎能算做禅悟呢?”

学僧:“因为他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算作禅悟,那他像什么呢?”

慈受:“他像鹦鹉学话!”

学僧:“哑巴吃蜜与鹦鹉学话,有什么不同呢?”

慈受:“哑巴吃蜜,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话,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义。”

人终究难以断掉七情六欲。陶渊明为古今真正大隐之人,假若不能真正的有所悟,他的心境岂能始终站在世间巅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如此生活,也实属难得。

生活中要学会选择放弃部分“有所谓”的东西。有所悟之后的放弃,其实已不算是放弃了;倘若没有悟到什么,也一定要在生活中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调节,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身残志坚的80后女作家安意如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人生最难的事情就是能够在看穿事物本质的同时,仍心怀慈悲。”

我们是为了自己的本心而活,而不是为别人、为所谓的清规戒律。且人的天资有上下,在后天的努力中,其得以开悟的机缘亦来得有早有晚,这可以不必放在心中惴惴不安。我们真正要全力面对的,是自己于这尘世生活的这么些年,面对那些必须要经逢的人和事,以悟的姿态相遇,以不悟的姿态擦肩、抑或相知相惜,凡此种种,皆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作者,写作就好;画者,作画就好;琴者,鸣琴就好;学者,治学就好。尘世间一切看似高深叵测的形态背后,其实都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尽本分,好好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