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今年二十岁出头,刚刚走入社会,去问身边朋友们这样一个问题。
“不工作的时候,你都做些什么?”
有人会对你说,“没什么呀,睡个懒觉,看电视剧,聊聊微信,吃吃零食,一天就过去了。”
有人会告诉你,“我起得很早,出门跑了步,白天学了一阵英文,临睡前读了一会书。”
几年之后,你会发现,这两种态度,成就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我刚开始在异国独立生活的时候,唯一的感受就是“累”。每天很早起床去打工,在超市里站上十个钟头,一整天都陪着笑。晚上再走四十分钟的路回到家,身心俱疲,双腿如瘫痪般失去知觉,整个人躺在床上不想说半句话。
我上班的目的就是为了熬出一个休息日。每当这一日来临,我就关上体内的行动模式,在我的概念里,“休息”就是尽量地不动,身体上一整天窝在床上过,不起床不做饭不化妆不出门,思想上也不去考虑耗费脑细胞的事,整天捧着动画片或傻白甜的肥皂剧。
这不仅仅是我的状态,这几乎是身边所有亚洲朋友的状态。我们常常感慨自己活得像八十岁,就像是对青春认了输。把自己二十几岁的青春拱手相让,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共有特征。
那时结交过一个当地的朋友,从他那里窥见了西方年轻人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
他总是在周五的晚上问我,“明早去不去跑步?”
而我总是斩钉截铁地拒绝,觉得当地人的“休息”,有点像遭罪。
天知道他们哪来的那么多精力,好不容易用一周的繁忙交换到这两天休息日,还要尽力折腾。要么早起出门跑个十公里,要么自行车骑行三十公里,或者去打网球,高尔夫,去爬山,学外语,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好像非要把每一点精力都耗尽,这样的一天才叫“休息”。
然而尽管我从不参与他们的生活,但确实也有很多时候,当我用一副颓废的样子躺在床上看手机,翻到脸书上他们去爬山去旅行的照片,就会莫名觉得,我的人生又荒废了一天,就荒废在这不工作的时候。
我的生活在那一整年都没什么长进,吃饭睡觉打工赚钱,这些事依旧在我的人生里循环播放着。
而那些在“不工作的时候”也依旧活得沸腾的朋友,他们大多已经踏上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梯——有人已经跑了几次马拉松,有人副业成功终得辞职,有人拍了自己的电影,有人学会了另一种语言,有人靠旅行经验得到lonely planet的工作……
那种曾经被我诟病的休息方式,孕育出一种丰富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生的轨迹。
记得英国女演员艾玛·汤普逊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她指得是,在作为一个恪尽职守的演员之余,生活的丰富性,也可以用来提高自我,继而反作用于自己的事业。
后来和几年未见的朋友们联络,更是可以切身体会到。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在毕业之后逐渐拉开的。那些如今最有成就的朋友,大多是在进入社会的最初,就为自己的生活建立积极的基调,认真利用每一个“不工作的时候”。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去一家公司做白领,业余时间学习法语,三年后站在了埃菲尔铁塔下。
我的一个朋友,毕业后一度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闲暇时间准备公务员考试,终于考上喜欢的职位。
我的一位相识,利用每个假期出门旅行,现在已经不用再朝九晚五,而可以靠撰稿为自己的旅行买单。
……
而相反地,那些生活中只有“工作”和“休息”的人,让我很后怕地看到了另一种人生,除了年龄的增长,一切都是没有变化的——这样的生活不是经历,却更像是煎熬,不是见识,却更像是禁锢。
我的很多价值观,就这样被重新洗了牌,开始意识到“不工作的时候”的重要性。而这样的想法,也改变了我的态度,我不再愿意把不工作的时候,放在床上来蹉跎。很惊喜地,这种改变也让我见识到了自己的另一面人生。
我后来的一些自以为的成就,均是来自不工作的时候。
用不工作的时候,一年里读了二百多本书。
用不工作的时候,七个月里减了二十多斤肥。
用不工作的时候,四个月写成一本书。
用不工作的时候,创立了公众号认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
那些原本以为只是用来消遣或休息的时刻,反倒令自己实现了意想不到的价值。
想起叔本华说过,“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如今再读,更有一层更深的体悟。
人人都知道,要努力去工作,工作赋予我们生活的若干权利,决定我们的人生富有或贫穷。
但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知晓,不工作的时候,也同样很重要,它赋予我们选择哪一种生活的权利,决定我们人生宽广或狭隘,也决定我们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过这“是见识而不是禁锢”的一辈子。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