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大多数人身边每天都充斥着各种人事物,并为此而不快。但其实99%的人和事物都与自身无关。一个懂得将注意力从外在事物以及他人身上转向自己内心,坚定做自己的人,才能真正过好这一生。
作者/小康
有人说,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意思是说想要却得不到,想放弃却做不到,终于得到了却不知道珍惜。
的确,这是人生莫大的悲哀,而导致此悲哀的根本原因却是欲望使然。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想要的太多;之所以烦恼,是因为关注的太多;之所以心累,是因为付出的太多。
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来自外在,而是出于本心。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往往懂得从外在事物入手,断绝99%与自己无关的人事物,懂得从心开启,最美妙的生命活法。
01
减少不必要的物质
羚羊姐是我在厦门时认识的。
7年前,她来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开了一家名叫“羚羊客栈”的民宿。
从此便开始了新生活:
早晨太阳出来就起床,晨跑、瑜伽、看书,夜晚太阳落下便休息,品茶,听曲,闲聊。
她的客栈不大,东西不多,但却给人一种耳目清新的感觉。
有次闲聊,她问我:每天的需要不就那么两三样物品嘛,真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活的那么纠结复杂?
我一阵憨笑不知如何作答。
1847年,在瓦尔登湖边自己搭建的小木屋里,独居765天后,梭罗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应当穿得简单,这样他可以在黑暗中摸到自己。并且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紧凑简洁,有备无患。
爱因斯坦深谙此理,没成名时,他生活简单,衣着朴素。
有人提醒他有件像样的大衣,才能进入社交界。他回答说,如果一直默默无闻,那么穿的再漂亮也不会有人认识的。
后来,他成了大科学家,生活依旧简单。于是,又有人提醒他,赶快做一件大衣,否则与大科学家的名声会不想称的。
爱因斯坦只是笑笑:现在即使我穿的再破烂,也会有人认识我的。
一个终日陷在物质泥沼里的人,又会剩下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
真正会生活的人,往往懂得减少对外在物质的需求,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内心,向内求。
他们懂得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物质需求,去芜存精,从而更加系统、投入、专注地处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和追求。
02
减少无用的社交
过度社交的人,常被“人脉就是钱脉”这句话所害。
朋友聚会上,小A认识了“大人物”郭姐。
酒桌上她们交谈甚欢,互换微信。原以为这是极珍贵的人脉,结果两天后联系,却始终想不起来谁是谁。
成名前的李尚龙,曾给他在报社的一位朋友屡屡投稿,可全都杳无音信。
一年后,他的书销量甚好,朋友那家报社的主办人竟亲自登门。
十九世纪的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一个需要卖书,一个需要好稿。正因为存在等价利益,所以才有了等价的友谊。
刚上大学那会儿,我也曾纠结过自己是要“合群”还是“做自己”。后来发现违心的合群,不仅换不来真心的朋友,反而会因长期对自己失约,而丧失仅存的自信。
于是,我逐渐拒绝了不必要的社交,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上:跑步、练琴、摄影、背单词......
后来在拿到漂亮成绩单的同时,我也收获了无比真挚的友情。
真正会生活的人,他们懂得规避不必要的社交,从而全身心地提升自己。
范冰冰曾说: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
真正会生活的人,他们始终明白,自己才是生命中的贵人,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
03
减少过度的付出
“亲,在吗?”
职场上,最让人尴尬的打招呼方式莫过于此。
有空吧,确实是还有些事情要做。没空吧,又未免显得冷漠。再三考虑后,我们会说:当然有空呀,怎么啦?
好半天的拐外抹角,嘘寒问暖之后,来意逐渐浮出水面:求你帮忙。
乐于助人固然好事,但倘若长此以往的话,估计也活的够呛。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
一年轻小伙子,每天下班,都会给街边乞丐二十块钱。起初,面对小伙儿的无私奉献,乞丐一副好似再生父母般的感恩戴德。但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
有天,小伙子兜儿里只装了十块,于是全给了这个乞丐。结果,那个乞丐追上来便问:怎么今天也就只有十块了呢?
过度付出不可怕,可怕的是当过度付出变成一种习惯。
中国式家庭流行这么一句话:父母在等孩子的道谢,而孩子却在等着父母道歉。
过度付出的父母自以为功德无量,但其实,深受“过度付出”所困扰的孩子们却有苦说不出。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其实,世界99%的事物都与我们无关,只有那1%的美好事物才值得我们倾注全力。
幸福不关乎他人,只关乎自己。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源于自己的内心深处。
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懂得避免过度牺牲和付出,尊重彼此的边界,互不干涉。
THE END
所属专题: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