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是一个励志的时代。这话不假,但,励志也是需要讲究方法的。一味地给别人心里灌“黄连汤”,灌得人苦不自支,最后再赏赐给人两罐“蜂蜜”的做法,不能说不允许,但至少是缺少技巧的,如此生搬硬套的手法未免也缺了些“俏皮感”。
用“苦情类”的挫折来说服人,就宛如光靠吃糠把人肚子填饱一样,盲目追求的是饱的结果,而忽略了享受咀嚼快意的过程。挫折是一块诗意的“上马石”,而不是一块沾染晦气的“绊脚石”;我们与挫折“过招”,玩的是“心跳”,而不是“心悸”;邂逅挫折之后,我们是在和挫折“扳手腕子”,而不是被挫折摔得“头破血流”。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约旦拜访过一位智慧的老人,她叫杜美如,是当时在大上海鼎鼎有名的大亨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是杜月笙第四房太太的长女,她早年接受了母亲严格的教育,在她的心目中,除了她姓杜以外,她从来没有幻想着要沾杜月笙的名气,尽管时光流转,她经历了50多年巅沛流漓的生活,但她始终能克服重重磨难,后来,她在约旦开了一家中国餐厅。
杜美如在谈到她的生活时,对余秋雨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杜美如说,她曾经在年轻的时候遭遇了一次车祸,骨头断了,多处流血,导致在脸上留下了一个伤痕。伤痕留下之后,他的丈夫很是为她担心,担心她会因此而陷入焦虑。然而,杜美如并没有像她丈夫想像的那样脆弱,她自我调侃地说:“脸上受伤的地方成了一个大酒窝!”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写道:我看着这对突然严肃起来的老夫妻,心想,他们其实有很多烦恼事,只不过长期奉行了一条原则,把一切伤痕都当成酒窝。
这是我所看过的所有书籍中,对挫折的最完美的解读与阐释。因为,杜美如对待“挫折”的态度,是一种“三军过后尽开颜”式的洒脱,而不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式的拘谨。这种豁达的处世心态,是把生活中的一切挫折看成了“诗意的存折”,而不是”失意的骨折”!
挫折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苦楚,而不是一段所谓的故事。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只是各不相同而已。大多数人的苦楚都隐藏在生活、工作的细节里面,甚至有些是别人眼中看来芝麻绿豆点的小事,但对于个人而言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坎。这才是苦难与挫折的真相。
那些逢人便说,甚至动不动就闹的满城风雨、众人皆知的苦难,除了是大多数人共同经历的苦难之外,凡是个人的”疾苦”,一旦被放大出来,总有点作秀的感觉,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是如此。
所以我大凡是听一些电视、广播中的名人访谈,都很少去听他们讲那些过去的苦难故事,很少会被那些成功史中所展现的虚化的人格魅力所打动。相反会被一些幽默的言语和美好的愿景所深深打动。我觉得人更多的应该向前看,而不是一味的回顾,甚至渲染所谓过往的那些苦难。
与那些人是如何度过苦难的历史相比,我更欣赏的是他们自信的微笑和对明日的憧憬,对自我生活的计划与期许。一个人的苦难是一个人的,过往的苦难是过往的。大家不可能都去重复经历别人的苦难,明天也不可能总是重复今天的苦难。正所谓时过境迁就是这个道理。
一味的夸大苦难后果只会让更多的人望而却步,或者妄自的菲薄,甚至是犯下按图索骥的错误,有许多的事只有自我亲身去经历,才会有自己的感想和做法,经典和历史之所以是经典和历史,就因为它们是不能被复制的。个人的挫折与情绪也是一样,太多的东西往往只可意会,不可以言传身教。
很多人习惯性的把名人的苦难史当做经典的奋斗史甚至是教科书,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实不可取。重复走别人的路不但会使人误入歧途,甚至更严重的是会不断重复的把别人活出来,反而把自己给丢了。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重复别人的故事。在遇到具体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具体的分析、适实的应对,而不应该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说别人的话。无论是阳光大道,还是曲折小路,无论是挫折还是欣喜,我们都应该用自己的表情面对自己的人生,而不要把自己活成别人的影子,哪怕他们是名人,是多么成功的人士。挫折是存折,而不是骨折……
所属专题: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