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参加朋友聚会,听闻一朋友的青年旅馆越做越好,已经开第二家了,从原来的入不敷出到现在小有收入。想当初他砸锅卖铁地去创业开青旅,所有人都觉得撑不了多久,没想到他竟这么坚持下来,而且成功了。于是,大家都说他真棒,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时,有人说,“好羡慕他是个有梦想的人,那我的梦想是什么啊?”
众人突然安静了几秒。
听到有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他说,“其实我以前也梦想做背包客,再去丽江、大理哪里开个客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人马上接着说,“我也是的。”
“我好想去骑行西藏,去世界流浪。”
“我想逃离大城市,找个乡下种田,养花,养狗。”
顿时,好像打开了潘多拉盒,每个人纷纷蹦出自己的梦想。可说来说去,大家的梦想无非是去旅行、去开客栈、去骑行西藏等等,无非就是逃离现有生活的圈子,过一种没有工作没有俗务的日子。
这时,有个人说,“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天上掉了很多钱给我,我的要求很简单。”
大家一哄而笑,这个话题也就此结束。
可是梦想的话题从来都没有结束。从你小时候,老师就让你写作文:《我的梦想是XX》,于是你就开始写:我的梦想是老师、我的梦想是作家、我的梦想是科学家、我的梦想是警察、我的梦想是宇航员……小时候的梦想是一个个职业,身份标识。
长大后,梦想就变成一个更为遥不可及的词。它可能不再是职业身份,而是不能到达的生活。80、90后的青年们,如果你一问,十有八九,大家心中都有过骑行西藏梦,或者辞职说走就走梦,或者开客栈梦诸如此类的梦想。
而网络、媒体也经常在向人们传输各种旅行的梦想,环游世界、间隔年、背包客等等概念,从一开始的新鲜,到如今几乎人人皆知。关于旅行的梦想,变成一种时尚、流行的梦想。最常见到的故事可能是某个人放弃原有安稳的生活和工作,追寻自己的梦想,行走、旅行,再做一名自由职业者。
于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也变得如此相似:放弃原有的安稳,去寻找动荡而富有个性的生活方式。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多少人不是酒醉时说一下,回头又到自己的寻常轨迹上走着。这种感觉,不就像小时候写的作文吗?写个老师认可的标题,凑个几百字,仿佛往自己贴了一个光明的标签,可以心安地站在大众的队伍里:我也是个有梦想的人,而且我的梦想也是很棒的哦!总是写完就是了,至于真的是自己想的吗,真的能做到吗,不用管了!梦想嘛,不就是梦里想的吗!
每次看到这样的人和我谈梦想,我一般开始都说如果你想好了就去做,那就支持你,有时我还是会感动一把的。可是看到他们后来的行为,我只想说你只是在做梦。梦想,在你没为它做过什么之前,它都不能叫梦想,只能叫“梦和想”!特别是,你们的梦想,真的是你自己想要的吗?是的话,你为什么没有为它做过什么?不是的话,为什么老是拿别人梦想就说是你的呢?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拿相似的梦想放在自己的头上呢?说到底,梦想是一种情感诉求。大多数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一方面适应大城市的快节奏、高竞争度的生活,一方面又渴望能逃离现有机制,于是辞职、旅行、逃离成为大多数人的梦想。
也许会有人要来打我,“搞不好你这个人连梦想都没有,还敢说我们的梦想是拿别人的?”其实,我也有做个背包客,来个间隔年环游世界的梦想。可是,我从来没为这个梦想做过多少事,我没为它做过什么,我不敢告诉别人,我捂着它,就像小孩把硬币投在储钱罐然后藏起来,我不知道哪一天我才会砸开那个罐子。我也不否认这个“梦和想”,最开始就是因为看过许多人潇洒浪漫的故事和观点。
之前大冰的《他们最幸福》火了之后,有一些人说他看完书后就辞职去旅行了,让人发笑又无语。在书里,大冰曾提及他写这些故事的用意,大意是写了这些人的故事,不是为了让其他人也跟着去做,而是告诉人们除了平常看到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人也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是也是幸福的。幸福不应当只有一种模式,生活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是对的,正如价值观,没有存在谁对谁错。而梦想,应该是体现你的价值观,并且你能遵循它,并为之努力,以此寻求你最想要的人生和自我。
当然,还有很多人经常说自己没有梦想,他们说我只想安静地过个小日子,结婚生子,有个房子住,有个小车开,这么平实的愿望,是梦想吗?谁说不是呢!平和舒服地和家人一起生活,你觉得幸福、有意义,不就好了吗?谁说梦想一定要高大上,一定要孤独前行的?它不应当是永远不能实现的,而是经过你大脑和心灵的辨识,你能为之努力,并服从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东西。
所以,别老是随便就拿别人的梦想来说是你的。没有经过自己吸收、接纳的东西,不能称之为自己的想法。没有为之努力的梦想,也别说是自己的。唯有那些为之努力、为之付出的东西,才是真正能够属于你的。每一次,当我看到有哪个人遵循自我的价值观实现的梦想,例如在某个远离喧嚣的地方开了家客栈快乐地生活,放弃安稳工作去追求年少时喜欢的艺术,或为了自己的小家充满爱地奋斗,我都满怀敬意。梦想,才是属于这样的人。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