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故事 > 焦裕事迹


焦裕事迹

时间:2022-09-22 05:01:01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389    

简介

焦裕禄,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有同名电影。

人物生平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现源泉镇)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两年长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主动要求当了民兵。当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于1946年1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曾担任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焦裕禄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xx谈焦裕禄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多次泣不成声。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48年前,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的这些文字,让人们记住了一个传颂至今的名字“焦裕禄”,亦让一种源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的强韧力量,蓬勃不息,历久弥新。

在对焦裕禄的称呼上,经历了从“县委书记的榜样”到“焦裕禄精神”的变迁。河南省档案馆馆藏的部分焦裕禄档案展示了焦裕禄不平凡的一生……

谁最先发现了焦裕禄

1964年5月14日9时45分,焦裕禄因病逝世,时年42岁。

1964年5月下旬,河南省在豫东民权县召开全省沙区造林会议,按照会议议程,4位沙区造林先进的县长作大会发言。第二位发言的是时任兰考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钦礼,他代表兰考县作了典型发言。张钦礼介绍了兰考县的造林情况、成绩和经验,还介绍了已故县委书记焦裕禄对兰考县除“三害”(风沙、盐碱、内涝)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感人事迹。当张钦礼介绍到焦裕禄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时,张钦礼已是泣不成声。会场上,不少同志都流下了眼泪

会议原本规定,典型发言每人一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当时主持会议的河南省副省长王维群非常感动,他站起来说:“讲,不受时间限制。”就这样,张钦礼讲了两个半小时,全场泣不成声。会议结束时,王维群宣布:“转变会议主题,下午全体讨论焦裕禄事迹。”当时参加会议的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记者及时向分社领导作了汇报。

全省沙区造林会议不久,河南省委就作出决定,向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学习,这便是发现焦裕禄典型最原始的过程。

1964年11月24日中共封丘县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向焦裕禄同志学习运动的通知》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发出向焦裕禄学习的官方文件,从这份文件中可以印证河南省委当时确实做出了向焦裕禄学习的安排。

谁最先报道了焦裕禄

1964年9月,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张应先、鲁保国、逯祖毅一起赴兰考采访。在兰考县的半个月里,他们常常被焦裕禄的事迹所感动,写成长篇报道后,引起新华社领导的重视。1964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二版发表了2100字的通讯,肩题是:“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主题为:“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副题是:“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已故前兰考县委书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这就是最先报道焦裕禄的文章。

1964年11月22日《河南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11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焦裕禄的通讯,并配发社论《学习焦裕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的这篇报道发出后,在全国,特别是在河南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宣传学习活动随之广泛开展。当时,《河南日报》还专门开辟了《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革命精神》专栏,每周刊出一次,先后刊登了十几期。

1965年秋,新华社河南分社的周原按照新华社副社长穆青的要求到豫东灾区寻找采访线索。周原在兰考了解焦裕禄事迹后返回郑州,穆青听了周原汇报,了解到《人民日报》已经发表过关于焦裕禄的人物通讯,《河南日报》还进行了转载、配发了社论时,穆青决定重新采访,重新再写。初稿12000字是由周原完成的,穆青带着这份初稿回到北京。第七稿改好通过后,穆青让人把稿子打出清样,寄给周原,又到兰考进行核对,并一再要求“必须保证全部事实绝对无误”。而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稿子,最后是由当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彭真拍板才发表的!

焦裕禄精神如何升华

宣传学习焦裕禄事迹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榜样”到“精神”是一个渐变的自然过程。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从最初的“榜样”、“毛主席的好学生”为主,即便有“精神”二字,也冠以“革命精神”,尽显“文革”烙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以“精神”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精神”逐步取代“榜样”,“焦裕禄精神”已经成为人们对焦裕禄的共同认知。

1990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对焦裕禄题词“让焦裕禄精神更加弘扬光大”,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焦裕禄精神”已不陌生。1991年6月,时任xx的xx专门为焦裕禄纪念馆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4年5月14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xx受xx委托,参加焦裕禄逝世30周年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次大会上,xx明确提出新时期要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要求做到“四个应该”。如果说之前讲“焦裕禄精神”是学者民间的自发行为,那么xx这次讲话中倡导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就是官方正式的自觉行为。这应该是“焦裕禄精神”真正全面叫响的时候。

从山东一个小山村走出来的焦裕禄,经历了怎样的岁月磨难,最终完成了凤凰涅?参加革命前的焦裕禄,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遭遇……

自述档案揭秘革命历程

在河南省档案馆里,保存有焦裕禄的部分档案,其中,焦裕禄本人于1955年12月26日亲笔撰写的“干部历史自传”,记载了他参加革命前的曲折经历。

加入民间抗日组织

出生于山东省博山县的焦裕禄8岁上小学,12岁小学毕业,考入南古村第六高级小学,15岁高小毕业。

1938年,日军侵占了博山县城(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日寇侵占县城以后,经常到焦裕禄家乡一带扫荡。当时国民党、汉奸、地痞流氓队伍四起,谁来都要粮要钱,不给就抢就打,老百姓受压迫没有办法,便加入了一个李姓人为首组织的红枪会,一起抗日自卫,焦裕禄也成为其中一员。

焦裕禄在“参加革命前的情况”介绍中这样叙述(以下称“情况介绍”):“入会(红枪会)后不准吃葱韭芥蒜、不吃肉、不准和女人同床睡觉,每晚烧香叩头,打仗时便枪刀不入,周围几十个村子很快组织起来数千人,每人持一红缨枪,站岗放哨。”红枪会的“枪刀不入”很快就破灭了。1938年6月,日寇大队人马扫荡,红枪会集合了数千人准备抵抗,但还没有真正与日寇接触,最前边的西石马村红枪会一交火就被日寇机枪大炮打死打伤二十余人,红枪会的人便纷纷逃散了。焦裕禄跑到山里躲了两天才敢回家,后来红枪会也就土崩瓦解了。

押解到辽宁抚顺挖煤

1942年6月的一天,焦裕禄刚吃过早饭,听到门外狗叫得很厉害,他光着膀子到门口一看,鬼子汉奸正在看他家的门牌,他想逃跑已经来不及,被两个汉奸抓住,叫他带路去抓另外一个人,没有抓到。随后他被汉奸带到村外,和邻近三个村的村民一起拉到博山县城西二台街赵家后门的宪兵队。

焦裕禄在“情况介绍”中记载了在宪兵队的遭遇:“在第二天晚上,我被提审了,脚踢棍打灌凉水,直到灌过凉水后醒过来承认了和共产党有联系才被投入牢中。过了六七天,因人抓得太多了,又将我们拉到李家庙,这时被抓去的男女老少已有二千多人,坐牢到旧历十一月底还都穿着单衣,日寇各种各样的刑罚和杀人办法都见到了,自己也受了无数遍的审问拷打,每天吃半斤煎饼喝两半碗凉水。十二月(1943年1月)又用汽车拉到张店宪兵队,一个月后又送到伪救国训练所,住半月检查了身体,发给了棉衣送到抚顺大山坑煤窑。”

1943年6月焦裕禄从煤窑逃跑。推算时间,焦裕禄在抚顺煤窑当劳工的时间不超过半年。可惜当劳工的具体情况和逃跑的过程“情况介绍”中没有显示。他是如何从抚顺逃回老家的,“情况介绍”中是这样写的:

“四三年六月从煤窑跑出到一老乡(姓郑,名字忘记了)处,他在抚顺干消防队,他介绍我到市卫生队做扫马路工作,到八月,挣下了回家的路费,但没有劳工证不能坐火车,又通过郑老乡坐汽车到沈阳买火车票到家。”

屡受迫害逃荒江苏

1943年8月,焦裕禄逃回家刚五六天,住本村的汉奸听说后又以他没有良民证为名,把他抓到汉奸队。

焦裕禄的母亲卖了半亩地,用这半亩地的钱买了大烟送到汉奸队,焦裕禄才被放出来。

被汉奸放出来后,地也卖了,又没吃的,简直没法活了。这时正值伪和平救国军招兵,焦裕禄没办法只好听从伪镇长的话去“卖兵”(就是替别人当兵)。可是,在去“卖兵”的路上又被鬼子抓去,所幸关了三天后又被放了回来。

从抚顺逃跑回家未过十天受了两次迫害,地也卖了,兵又没卖成,这一年又是灾害之年,庄家绝收,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卖光了。“情况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

“回家后没啥吃,将以前爱人的嫁妆衣服等全卖光了,曾两天吃了半斤豆腐。没有伪军良民证不敢出大门,见到穿黄军装的就浑身发抖,夜里听见狗叫就害怕,实在走投无路。”

焦裕禄在去江苏逃荒当长工之前,还有这样一段经历。在“情况介绍”中是这样写的:

“这时我对门邻居从夏庄一个新成立的队伍回家,他到我家对我说,这是正式队伍,组织好就打鬼子,是新成立正招人……刚一去了夏庄,见人不多,大部分穿便衣,大部分是新兵,便将我们分到尚庄第四连当兵。到了尚庄后只有二十余人,三四根破枪,吃的是谷子带糠的窝窝头,一顿分一个,我们刚去也不叫站岗,不叫外出,夜里山上乱打枪,过了三四天,一天夜里小便时我跑回家了。白天汉奸便派人去抓我,我跑到了西山。祖父怕家庭受到连累到处找我,叫我回去。我坚决不回去,又不敢回家,无奈才与老婆带着孩子跑到郭庄村岳母家,与岳母一起跟黄台村几家老百姓逃荒到江苏省。”

返回家乡投身革命

1943年9月焦裕禄逃荒到江苏宿迁县,一开始住在宿迁县东的双茶棚,这里有早来的黄台村老乡。后来经过茶棚掌柜介绍,焦裕禄到宿迁县第二区园上村一个姓胡的地主家当长工,干了两年。当长工时,第一年挣五斗粮食,第二年挣一石五斗粮食。

1945年新四军解放了宿迁,建立了人民政府,焦裕禄目睹了老百姓当家作主的过程,真正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当得知他的家乡也解放了,便迫不及待地返回了家乡,并很快投身到革命之中,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就是焦裕禄参加革命前的曲折遭遇,也许正是这些磨难才锻造了他为党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强意志。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