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故事 >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

时间:2022-08-14 04:01:02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57    

名人在人前都是非常风光的,但是你知道他们成长背后的励志故事吗?下面就是励志人生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名人成长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篇1:认定目标放弃

童年险些因病夭折

1946年,吴宇森在广州出生。幼时的他身体不错,不料三岁那年,背上却长了一个脓疮。本来只是小小的一粒,看起来没什么特别,谁想竟日渐长大,最后扩散到了整个背部。大夫说,那是背痈。

当时,广州的一个中医对吴宇森的父亲吴倬云说,这个孩子没救了,劝他不要再浪费金钱。吴倬云没有理会中医的劝告,他对人说:“这是我的儿子,不管要花多少钱,我也要把他医好。”

吴倬云变卖了家产,四处寻访名医,给儿子治病。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留学德国的西医,这才医好了吴宇森的“不治之症”。

生病的那段时间,吴宇森的背又脓又肿,疼得死去活来,昼夜啼哭。幸好当时吴倬云还有些积蓄,就雇了个佣人,让她和妻子二十四小时轮流抱着吴宇森,让他趴在她们手臂上睡觉。父亲的爱,不仅令吴宇森重获新生,更为他奠定了一生的性格基石——坚毅不屈。

父母禁止吴宇森进入电影圈

有一段时间,吴宇森每天看晚场电影,回到家已接近午夜时分。

吴倬云身上带有很多中国旧时文人的气质,他从来就不喜欢电影,曾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吴宇森,搞话剧可以,拍电影则绝对不行,因为电影是虚假的,而话剧才是真实的。

母亲也是同样的立场。由于初到香港吴倬云便患上了肺病,一直不能工作,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凭借她勤劳的双手,白天到石矿场敲石头,晚上则挑灯替人补衫、织毛衣,将四个儿女拉扯大。

因为尝透了生活的艰辛,她明白知识的重要,望子成龙之心非常强烈。眼看吴宇森有书不好好读,整日痴迷于电影,十分担忧。

母亲每次发现吴宇森看电影晚归,都伤心欲绝,悲愤地拿起藤条狠狠地打他,直把他打得跪到地上,紧接着便是长达五六个小时的罚跪。但即使如此,吴宇森也从没动摇过看电影的决心。

父母无可奈何,只好寄希望于吴宇森长大后可以慢慢改变志向,干些比较稳当的行业——因为电影对那一代香港人而言,确实是很不靠谱的玩意儿。

牵着母亲的手进戏院

有意思的是,母亲虽然反对吴宇森干电影这一行,但她本人却是个资深影迷,而且正是她把对电影的迷恋传染给儿子的。牵着母亲的手走进戏院,是吴宇森至今难以忘怀的幸福回忆。而吴宇森的电影梦,就是从《魂断蓝桥 》开始的,母亲欣赏的费雯丽与罗伯特泰勒,是吴宇森电影梦想中最早出现的两颗明星。

另一部让吴宇森魂牵梦绕的电影,是好莱坞著名歌舞片《绿野仙踪》。对这部影片,吴宇森不仅嘴上经常提起,而且在其潜意识中的那种深沉影响,也是极其惊人的。

据吴宇森回忆,他之所以深深地沉浸在歌舞片的世界里,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歌舞片有动听的歌曲、美丽的人物以及互相关爱的纯洁之心。《绿野仙踪》里的狮子没有胆,稻草人没有脑,铁甲人没有心,但最后还是可以在成长中学习,战胜困难。当时,吴宇森在徙置区(安置受天灾或拆迁影响的港人的区域),时时有一种身处地狱的感觉。他非常希望能够冲出地狱,寻求一个新的希望。

被掌掴滚下楼梯,踢出剧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小孩看电影是免费的,因为每个成人都可以带一个小孩进场。拉着陌生人的衣角蹭电影看,是那个年代穷苦孩子最难忘的回忆。

吴宇森的妈妈不再带他上电影院,吴宇森便自己跑到美丽宫去,看准那些单身汉,走上前去央求道:“麻烦你,带我进去可以吗?”

凭着一副精灵可爱的模样,小吴宇森总是能博得同情,被顺利带进戏院。

那时香港的戏院,堂座两毛,超等座四毛。楼上价钱贵一倍,但视觉享受和音响效果要好得多。吴宇森一般进了场就不拿自己当外人,径直跑上超等座去。

然而,超等的享受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些带位员,就是吴宇森这些穷孩子的克星。他们每次看到这帮捣蛋鬼,就会立即拿起手电筒,扮演起执法者来。

而吴宇森,就像老鼠躲猫那样,一看见电筒光,马上就藏到椅子下面,四处逃窜。直到带位的工作人员筋疲力尽,电影也差不多开场了,吴宇森才像山大王那样,大摇大摆地翘起二郎腿,旁若无人地欣赏电影。

然而,也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吴宇森就尝过被带位员一脚踢出电影院的滋味。

那一次,吴宇森背着弟弟,拉着一个男人的衣角扮他的儿子。他一如往常,一进场便跑上超等座位,没想到楼梯才上了一半,就被带位员揪住。他一把掌掴过来,吴宇森一失足,和弟弟一同滚下楼梯去。那人又赶了过来,一脚把他们俩踢出门口去。吴宇森“厚着脸皮”,爬起来跑到戏院的侧门,偷偷地从门隙往里看……

被人淋强酸水差点毁容

潮汐如流,吴宇森转眼已过了拉人衣角进戏院的高度,而他对电影的狂热却有增无减。中学时,吴宇森几乎每晚都要看完九点的那场电影,才心满意足地回家。至于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买票钱,从来都还得清清楚楚。

少年吴宇森虽然穷,却绝对是个有借有还的人。哪里来的钱呢?他自有生财之道。

原来,吴倬云很早就教吴宇森临摹字帖。他认为书法可以培养人格,写字笔法要正,就如做人要正气、有骨气。在这件事上,吴倬云非常严格,每晚都要吴宇森练完书法,才准睡觉。

大字写多了,日积月累,吴宇森竟练出一手漂亮的楷书。更没想到他的一手好字,还成了一个颇为不错的财源。

吴宇森就读的路德会协同中学,是一所基督教学校。他从小喝着教会的救济奶水长大,加上天天往教会跑,在一股温暖的气氛熏陶下,自然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牧师看上了这个小教友的一手好字,就请他帮忙抄写讲义,并付他一点小钱,作为报酬。而对电影一心一意的吴宇森,毫无悬念地将赚回来的一分一毫,都奉献给了电影院。

由于吴宇森习惯夜归,就成了坏蛋找茬的对象。有一次,他不仅被打,还给人淋镪水(强酸性的水)。镪水一下泼到吴宇森的脸上,他疼得直叫,妈妈一听见立即跑出来,邻居的一位阿姨也跑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幸好那个阿姨健壮,一把抱起吴宇森,奔回家门前,一头就把他浸到屋外的大水缸里。吴宇森当年没有毁容,全赖这么一个机智的阿姨。

半个世纪过去了,让吴宇森至今念念不忘的,除了这位于他有救命之恩的阿姨,还有一对给他供书教学的美国夫妇。

“我家真的很穷,一直到九岁我还没机会到学校去接受正式教育。后来有一个美国家庭知道了我们家的情况,就寄钱到我们所属的教会,供我和弟弟妹妹一起读书。”

美国夫妇供吴宇森和弟妹念书,一供就是整个小学。长大了,吴宇森每每想起恩人的帮助,都会感念唏嘘。

可惜,徙置区毁了又建,建了又拆,房子搬来搬去,恩人的地址也遗失了。这件事令吴宇森一直耿耿于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向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从《中国学生周报》

上学习电影常识

1964年,吴宇森认识了《中国学生周报》。他很喜欢里面的文章,特别是那些哲学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这是一份很有文化气息的报纸,既有创意,又有亲切感。

吴宇森写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在《中国学生周报》时,他还在念初三。那篇文章叫《杀狗记》。

当时吴宇森居住的徙置区,房子是一间连一间的,邻居全都互相认识。吴宇森的那些邻居,还有他自己家,都喜欢吃狗肉,他却觉得那是件很残忍的事。大家杀狗时,狗的叫声吴宇森听得特别清楚。看他们剥皮、冲洗,吴宇森心里很不舒服,就把这些残忍的举动和他自己的伤感写了出来,没想到获得了《中国学生周报》的青睐。

吴宇森坦言,没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学生周报》,就没有今天的吴宇森。

这是因为当时有一群电影爱好者,比吴宇森大不了多少,却因为潜心钻研,电影知识非常丰富。他们经常将一些有关外国电影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刊登在《中国学生周报》上,同时还会印一些讲义,教吴宇森这些小读者电影的理论。浸淫其中,吴宇森获益良多,对拍电影的兴趣愈来愈浓。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大家打工赚钱,存够了,就去买胶片,拍实验电影。

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大学,吴宇森成了一块拍电影的好料。

吴宇森锲而不舍,凭借勤奋与执著,得到了大导演张彻的赏识。张彻的言传身教,使吴宇森迅速地成长。终于,在1985年,吴宇森拍出了为他赢得满堂喝彩的《英雄本色》。电影中的兄弟之情义薄云天,正是吴宇森心中一直向往的。他以独特的 “暴力美学”,开启了电影艺术的新类型。

从那一刻起,吴宇森的名字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几年后,他离开香港,来到美国。从此,吴宇森三个字,连同他的手印,被镌刻在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也写进了世界电影史里的一页。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篇2:传奇女子和她的“旗袍博物馆”

《纽约时报》用整版篇幅报道她,盛赞她“是中国的香奈儿,有着女战士的伟大梦想”;阿拉伯石油富豪之女专程到北京请她设计婚纱;丹麦王子和王妃找她订制旗袍;雷迪嘎嘎曾穿着她设计的时装和水晶鞋,在拉斯维加斯开演唱会……

放弃百万年薪,开垦

高级定制“处女地”

身材娇小的她有着精致的五官,眼睛大而明亮,笑起来声如银铃。受妈妈影响,郭培自幼对女红颇感兴趣。后来,第二轻工业学校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服装设计专业,郭培就顺理成章地通过了考试,成为全国第一批攻读服装设计的人。

大学毕业后,郭培被分配到童装厂做设计师。为了学做大礼服,她经常在工作之余到“人艺”看那些戏服,原来它里面用了竹撑子;学会做真正的传统旗袍,是因为她买了古董旗袍之后把它们全拆了,研究经纬纱线的方向才找到门道;为了一条美人鱼裙子,她在面料上亲手晕染,再用细小的亮片一片片缝上去,非得营造出像银河般熠熠生辉的效果。

一年后,郭培进入一家时装公司任首席设计师。她设计的服装打入市场后,总能掀起一场场“流行风暴”。但郭培并不开心,那几年她不愿意去商场,即便去也会绕过自己设计的品牌,“在我的心里,那些都不符合我的标准。我总想追求一种完美,不是为了谁,只是满足我身为设计师的一个愿望,可是现实中鲜有人穿,无法创造效益。”

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培走上了服装定制这条路。当时,北影厂的演员鲍蓉慕名找到郭培,希望她能帮自己设计一些样式新颖独特的时装。3套服装设计好之后,郭培试着报了个高价。没想到,对方只关心衣服是不是独有的,对价格并不太在意。

这件事让敏感的郭培意识到,国人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穿戴,不仅要穿得漂亮、舒适,而且还追求与众不同。其实在当时,高级定制已经风靡巴黎,穿上设计师为自己量身定做、世间仅此一件的华服,是尊贵身份的象征。但在国内,高级时装定制尚处于萌芽状态,大多数人对之一无所知。年轻气盛的郭培不甘心,决定自己开垦这块“处女地”。

1997年,郭培自筹资金创办了玫瑰坊服装公司,基于在服装界的小名气,很快就门庭若市。但起初,顾客们会带着从国外买来的时装杂志,指着其中的某件衣服说:“我就要这个样式,你照做就行。”还有一位大妈,拿件新衣服找到郭培,让她改瘦一些。

为了明确公司理念,郭培在橱窗里挂出了自己设计的服装供顾客参考。一位当红女明星被她的华美作品所吸引,当即支付30%的定金,让郭培为她设计一套礼服,用于出席电影节颁奖活动。

为了让女客人在盛大典礼上穿出“艳惊四座”的效果,她把服装精致到了每一个细节:从意大利购买的顶级制作面料是限量版,每年只生产800米;一颗颗用印度银线绕制而成的扣子价格不菲;拉链用日本的,线用德国的,刺绣则由她带领公司最优秀的几名绣工完成。郭培认为,舍不得花钱是做不出高品质服装的。可这件奢华礼服仅成本就用了1。8万元,大大超出了她的预算。女明星来取服装时,郭培仍按当初的约定,只收她1万元钱。

没想到,这笔“亏本买卖”却收到了奇效—那位女明星被评为该届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一时间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为新晋“影后”打造那一袭绝美华服的郭培,自然也成了倍受瞩目的设计师。她极尽奢华的设计掀起了一股风潮,一时间,许多有身份的人都来玫瑰坊定制华贵服装。

结缘章子怡,为明星大腕做衣裳

20xx年春晚开播前夕,郭培正为董卿、周涛等人的春晚服装忙得焦头烂额时,《时尚芭莎》的主编带着章子怡来到了玫瑰坊。

后来,章子怡的一首《天女散花》惊艳全场,观众对她的演出礼服赞不绝口,纷纷猜测出自国际名师之手,价值百万。郭培听后笑了,事实上那件礼服就是她借给章子怡的。

有了这次愉快合作,章子怡开始对郭培的设计情有独钟。春晚结束后,章子怡到美国参加“格莱美颁奖典礼”,活动上她穿了郭培《童梦奇缘》中一件鹅黄雪纺短款小礼服出镜,衣服的轮廓小巧精致,重量很轻。玫瑰坊还特别赶制了一双漂亮得像艺术品的鞋子,为她搭配整套衣服。

章子怡当天的着装颇受媒体关注,很多人夸奖她的衣服漂亮极了,她高兴地大声说:“这是中国设计师的作品。”章子怡还让助手给郭培发来短信说:“培姐,我觉得作为中国人,这一刻很为你骄傲!”

20xx年3月,章子怡身着一件绣有中国龙、云朵、水纹等中国元素的旗袍,优雅地出现在雅典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这件华美至极的旗袍既展现了东方美女的气质,也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高级订制的魅力。

随后,怀着身孕的郭培还承担了设计奥运会颁奖礼服的重大任务。280件礼服都是玫瑰坊纯手工制作的,光是领口上的一颗小纽扣,就要花2天时间才能编制完成。也许,人们在看到礼仪小姐优雅美丽的服饰时,不会去注意衣服上的刺绣是手绣还是机绣,但郭培却执著于她的坚持,“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今年2月下旬,由章子怡主演的好莱坞大片《巾帼英雄》在浙江横店杀青。该片所有的服装,也几乎全都出自郭培之手。

虽然郭培的客户中有1/3是著名艺人,但对于普通客人,郭培也丝毫没有摆架子,经常会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跪在地上为普通客户绲裙边。

为梦想而战,“中国香奈儿”名扬世界

3000多平方米的“玫瑰坊”在4层楼房的空间里,充斥着复古华丽的艺术氛围。一层是富丽堂皇的会客大厅,陈列着精美的高级订制服装;二层则设立了不同风格的试衣间,和一个专门的首饰设计工作室;三层和四层则是玫瑰坊的“灵魂”,140多名高级设计师、绣工、打版师、工艺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这样的定制规模,即使在时装工业最先进的法国也属罕见。

多年来,郭培设计了数不清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她的智慧和心血。旗袍是她最钟情的服装,其中她最看重的是一件金光四射的“大金旗袍”,仅衣服的刺绣,她就动用100多名员工做了两个月,工时累计5万个小时,若按照一个人工作的时间来计算要20xx年。这件超级豪华的艺术品创造了很多数字奇迹:28000颗人手钉绣的银扣,数千轴欧洲银线,200多斤的重量……说到价钱,有人出500万她没舍得卖,至今还珍藏在北京798艺术区郭培的“旗袍博物馆”里。

20xx年夏天,郭培从杂志上翻到传奇名模卡门·奥利菲斯的报道,顿时被“电”到,非要找这位“芳龄”78岁的白发奶奶为她走秀。老公当场笑喷了:“近80岁的老太太穿高跟鞋都怕骨折,你还想让她穿100斤重的衣服,她还能活着从台上走下来吗?”几个月后老太太过生日,郭培去看望她,卡门感动得眼眶湿润,还向她介绍自己的男友。结果,郭培就真的把这位纵横T台60年的“不老超模”请到了北京。

20xx年11月6日,一场服装的绝美盛宴—“郭培高级定制时装发布会”在国家体育馆上演,卡门穿着35 厘米的高跟鞋、100 斤重的冰雪皇后礼服走上了秀场,当然是在两位帅小伙的护卫下。那一刻,T型台下的2600名观众连同国内外的记者,忍不住对这位“老神仙”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当问到这次在中国走秀的感觉时,卡门说:“这些纯粹的美让我充满敬畏。”

为自己做个戏楼,是郭培的下一个梦想。“里面是特别传统的戏楼,外面是特别现代的玻璃幕墙,那儿要四季如春,永远像花园一样。我要给演员做特别美的衣服,让他们唱最古老最传统的剧目……”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篇3: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人生

他爱唱歌,唱郭富城、张学友的歌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他爱跳舞,甚至做过7年舞蹈教练;他爱游泳,参加过长江漂流队,他爱配音,曾献声《海底总动员》、《绿巨人》等译制大片……十几年孜孜以求,黄渤没有获得原本期待成功,却意外在影视表演上终有所成。在第46届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上,他凭借电影《斗牛》摘得“最佳男演员奖”。

[歌舞青春]

黄渤1974年出生于山东青岛。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作为机关干部的父母对他的厚望:像家乡的黄海和渤海那样大气磅礴、汹涌澎湃,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这个调皮的儿子并没有让他们省心。成绩差不说,黄渤天马行空的恶作剧更令老师苦不堪言。因此,妈妈下班后常常被叫到学校,听候老师数落。

不过,处女座的黄渤在文艺方面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敏感和特长。数理化很差,语文成绩却并没有那么糟糕,作文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这项特长几年后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他曾经给郭富城、王菲、张学友等人写歌,尽管根本没有勇气寄出去,但那厚厚的两摞笔记本至今封存在他的柜子中,作为一段激情青春的见证。

黄渤对流行音乐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书桌前片刻也待不住的他,能在家里的单卡录音机前一听就是一整天。初中二年级的元旦晚会上,黄渤以一曲《再回首》惊艳四座。其实,当时他在台上双腿已经抖得不成样子。这首歌让他在学校内声名鹊起,陌生的同学看见他都会窃窃私语:“快看,那就是黄渤!”

此后,他代表学校参加了青岛市电视台举办的一个卡拉OK大赛,不仅捧回三等奖,还与另一个选手高虎结成了好友。十多年后,正是已成为演员的高虎的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渤的人生。当年黄渤却无法预料这些,他正忙着为自己熊熊燃烧的歌唱梦而努力

那个年代,卡拉OK正火遍大江南北。抱着一摞获奖证书毛遂自荐的黄渤,在一家歌舞厅找到了演出机会,报酬是每晚15块钱。父母知道后极力反对,软硬兼施却拴不住儿子的心。他还是经常放学后去演出,然后半夜偷偷溜回家中。黄渤在唱歌、舞蹈甚至主持方面全面发展,成了许多歌舞厅争相邀请的人,价码自然也逐渐提高。第一次领完工资,他要求对方将两千多块钱换成50、10块的票子,看起来厚厚一沓。当时工资不过三四百块钱的父母,看到儿子的执著和能力,只好无奈地放手了。

得到默许的黄渤如鱼得水。一天演出后,一位舞蹈学校的校长邀请他去当兼职教练。就这样,黄渤一教就是7年。后来青岛歌舞厅有名的舞者,大多是他的学生。

[漂泊岁月]

黄渤的音乐梦想越来越清晰,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蓝色风沙。中学毕业后,他没有如父母所愿迈进大学校园,而是带领乐队外出闯荡。除了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外,这支四人乐队的足迹遍布全国。

“我们属于看着地图演出,看哪里没去过,就直接奔过去。”旅途中,有风景快乐,也有辛酸和危险。他遇到了各色人等,好玩的,吝啬的,善良的……这为他日后的影视表演提供了很多灵感。

乐队解散后,黄渤来到广州,与一个唱片公司签约,同毛宁、杨钰莹等人成为同门。在俊男靓女和甜歌风靡的年代,黄渤发展得并不顺利。最后,他离开广州去了北京,做起了“北漂”。

黄渤住在北京郊区的地下室里,每天骑两小时自行车去酒吧唱歌,同那时尚未成名的满文军、沙宝亮、周迅等人一样,怀揣梦想,寻求希望。后来满文军通过参加青歌赛,以一首《懂你》一举成名。幸运之神却迟迟未能眷顾黄渤,他向唱片公司递交的演唱小样都石沉大海。他甚至感到惶惑不安,压力并非来自生活,而是精神上:“今年多大了?23,明年24,日历抽一张,随着马桶就冲下去了。”

正好老家有做机床的朋友盛情邀请,他回到青岛,成为一家韩国鞋类模具厂的代理商。第一次去采购,黄渤不知道身后那个占了半个房间的庞然大物就是车床,居然还在愣头愣脑四处寻找!生意上的往来应酬、钢板轴承等专业词语常常使他“灵魂出窍”:“我怎么会在这里?我在干什么?”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不安,他有时甚至白天上班、晚上给歌厅免费唱歌。两年后,黄渤下决心停下手头的生意,又回到北京,重新开始了酒吧驻唱和走穴生活。

[不只喜剧]

20xx年的一天,正在西安演出的黄渤接到老友高虎的电话,说有部电影需要找一个会说山东话的男主角,让他去试试。没想到,这部他参演的《上车,走吧》后来获得了金鸡奖第一次设立的最佳电视电影奖。此后几年,该片又拿了几项大奖,每次播出也是收视飘红。

第一次参加颁奖典礼的黄渤坐在嘉宾席中,像普通观众那样左顾右盼,周星驰、巩俐等大腕的出现让他激动不已。20xx年的歌舞生涯默默无闻,这部拍摄了12天的电影却影响如此之大,他觉得简直有些不可思议。黄渤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影视表演能带来更多的创作快感和成就感,也许这条路适合自己。

之前连导演的工作是做什么都不清楚的黄渤,觉得有必要从头学起,他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这一年他27岁。考场上,他的小品表演把考官逗得哈哈大笑,结果却名落孙山。黄渤又连考两年,终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配音专业。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他在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同时旁听其他系的许多课程。

20xx年,黄渤出演电视剧《生存之民工》中的一个配角薛六。他在表演中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想法,使角色立体可感。许多人看后诧异:导演在哪个工地上找了这么个民工,演得如此真实本色!他的表演也引起了新锐导演宁浩的注意,当时,宁浩正在筹拍一部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

黄渤与宁浩导演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小路上见面,由此开始了他“疯狂的喜剧”时代。《疯狂的石头》这部小成本电影创造了20xx年中国电影的神话,不仅赚足了票房,也赢得了口碑。在影片中,黄渤饰演的倒霉小偷黑皮可恨、可怜而又可爱。他的台词“牌子!班尼路!”在下水道绝望的骂声、在大路上被摩托车追赶的场景,让人想及必笑。

这部电影让黄渤一炮走红。此后,他片约不断,《大电影》系列,《高兴》、《疯狂的赛车》、《斗牛》等相继上映。他夸张而不失真实的表演方法,赢得了无数粉丝的喜爱。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他被誉为“东方卓别林”,许多人称他是新的“喜剧之王”。他则淡然一笑:“我现在只不过是有点特点而已,跟那个还差很远,当个笑话听听吧。”

这不仅是由于黄渤的真诚谦虚,也是他出演的所有作品决定的。在早期的影视作品中,他并没有刻意追求喜剧元素。最近上映的电影《斗牛》中,他的表演浸润了更多沉重和凄凉。而在新拍摄的《无人区》中,喜剧元素据说被剔除殆尽,他将以新形象示人。

[草根本色]

初中毕业时,有同学在黄渤的纪念册上留言:“祝你早日成为明星!”也许连他也未曾料到,自己将以演员的身份成为明星,而非追寻兜转了十数年的音乐梦想。黄渤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软坚持”:“唱歌,包括拍戏,我没有那么死气白赖,这事儿不行就得怎么着了,也不是遇到难事儿就放弃。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反正一直是冲着目的地往前走。”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矗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这句标语让黄渤感慨万千。他在银幕上被困在下水道,在泥泞中挣扎。《斗牛》拍了4个月,在零下20多度的山中,黄渤磨破了37双棉鞋,每天与重达1700多斤的奶牛周旋,登高爬低,被牛踢得骨折……这一切辛苦换来的是无数观众的悲喜和感动。

从第一部电影开始,黄渤的角色就与“小人物”结缘:售票员、农民工、乞丐、小偷、小混混……多年的闯荡和打拼,使黄渤深刻了解他们的热情、善良,辛酸和缺点。他不仅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也在生活中保持了自己的本真。

成名之后,黄渤保持着坐公交和地铁的习惯,且从不戴墨镜。被问怕不怕被人认出来时,他反问:“还真把自己当明星啊?”他仍然会去菜市场给妻子买菜做饭。遇到有人问:“你不是演那个……的吗?”他笑答:“能不能给优惠点?”他觉得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也是所有表演的源泉。导演管虎说:“黄渤身上可贵的就是虽然红了,但还有那种朴实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必将支撑着他走得更远。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