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事情如沙滩边上的贝壳,在落日的照耀下发出美丽的光。我漫步在沙滩上,捡起一个贝壳,细细品味着里面的故事。以下是励志人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外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国外名人故事1:
马克· 吐温童年的时候很淘气,经常旷课。有一天,他又没有去上课。妈妈非常生气,就罚他去刷围墙。
围墙足足有三米高,刷墙实在是为难他。无奈,马克·吐温只好接过妈妈给的涂料和工具,随意在墙上刷了几下。毕竟他没有粉刷经验,刷过和没刷过的位置相比,就像一滴墨水掉在一个球场上。马克·吐温坐在那里垂头丧气。
他的一个伙伴桑迪看见了,提着水桶跑过来。马克·吐温就扯着嗓子喊:“桑迪,你来给我刷墙,我去给你提水吧。”桑迪也不想去提水,听马克·吐温这么一说,有点动摇了。“你要答应,我就把我肿了的脚趾头给你看。”马克·吐温看迪桑有点犹豫,就加了一句。
马克·吐温的脚指头被一只放屁虫叮了一口,肿得很高。而放屁虫这个名字,在桑迪眼里,是非常奇怪的,而且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种昆虫。所以当马克·吐温说让迪桑看他的脚趾头时,迪桑终于经不住诱惑了,瞪着眼睛看着马克·吐温解开脚上包着的布。就在这时桑迪提着水桶拼命跑开了,因为他的妈妈过来了。
过了一会儿,马克·吐温又一个伙伴罗伯特走来,一边走,一边还啃着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马克·吐温馋得直流口水。
突然,马克·吐温站起身,十分认真地刷起墙来,每刷一下,都往后站,打量一下效果,就像在欣赏一位大师的杰作。
“我准备去游泳。”罗伯特说,“不过我知道你现在去不了。你得做苦力,对吧?”
“ 什么? 你说这叫做苦力?”马克·吐温高声叫了起来。“要说这叫做苦力,那它正合我的胃口,哪个小孩能天天刷墙玩呀?”马克·吐温边说边卖力地刷着,似乎能从中得到无尽的快乐。
罗伯特没想到刷墙也这么有趣,在一旁看得入了迷,连苹果吃着也不那么甜了。“嘿,活计,让我来刷刷看。”
“那不行,这么好的活,我可不能随便交给别人。”马克·吐温一口回绝了。“那我把这苹果给你!这下总可以了吧!”
小马克·吐温终于把刷子交给了罗伯特, 找了个阴凉地,津津有味地吃起苹果来。罗伯特在一旁卖命刷墙,似乎很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刷墙机会。
接着,一个又一个男孩子从这里经过,起先都高高兴兴想去度周末,但他们都被马克·吐温劝说住了,一个个都想留下来试试刷墙的感受。
一下午,一面那么宽的墙被刷完了,尽管看起来有些像没有上好色的地图。不过马克·吐温很知足,很开心。
国外名人故事2: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
1920xx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家族经营种子生意已一百多年。但由于父亲的放荡生活和离家出走导致家庭分裂,草间弥生的母亲患上了歇斯底里症,这也让草间弥生自幼形成了孤独性格。不到10岁时,草间弥生患上了一种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这使她经常出现幻听、幻视。“我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圆点状的网,于是我开始尝试把这些斑点画下来。”她说。她之所以痴迷于圆点和反复使用重复图像都是来源于她的精神疾病,而这样的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也几乎伴随她一生。
在草间弥生看来,“地球也不过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而圆点就像细胞、分子一样构成整个世界,“圆点是来自宇宙的信号”。她用它们来改变固有的形式感,来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使得置身其中的观者无法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
但草间弥生表现出的对绘画的兴趣和潜质,像她出现的幻觉一样,被母亲认为统统是在做不该做的事情和胡说八道,母亲认为,富家女应该做的是“收藏艺术品”,而不是自己去画,更何况草间弥生的画作实在让人无法理解,而且透露出莫名的诡异。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每天打我,还踢我屁股”,强烈的恐惧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乔治亚·欧姬芙寻求帮助:“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您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女画家回信给草间弥生,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两年后,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她100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人家门。临走时,草间弥生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以表达对母亲的愤怒。
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草间弥生不但“发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花和植物一度成为草间弥生创作的主题,她在洛杉矶展出的“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她对童年的回忆。
“与永恒融为一体,泯灭个性,忘却自我,只有消灭自己才是唯一出路。”
“孤独潦倒,身无分文,仍然不打算回日本;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草间弥生在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通过描写一名日本女孩在纽约的遭遇展现了自己的早年经历。
日子穷困潦倒,经常陷入经济危机。1959年,抵达纽约十八个月之后,草间弥生的五件作品参加第十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一个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绘满网状图案,她的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五年后,草间弥生又组织了名为“千船会”的展览,她因那些包含了女权主义、原生艺术的软雕塑,而轰动一时。
虽然名气大振,草间弥生还是不被纽约主流艺术圈所认可。1967年,当得知无法获得预期的展出机会后,草间弥生开始自己演出。她在律师的陪同下,在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旁,向四个敲鼓的裸女喷蓝色圆点,警察迅速将她们驱散,但这引起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
为了向世人呈现自造世界,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草间弥生化着浓妆,披着长发,穿着自己改制的怪异服装,依傍自由女像,或在中央公园的仙女爱丽丝雕像处恣意地表演,人潮从四面涌来。每个观众需要付2美元“门票”。借此行为艺术,草间弥生获得不菲的收入。
国外名人故事3: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