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创业励志 > 稻田养鱼:打造该村金字招牌,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稻田养鱼:打造该村金字招牌,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时间:2021-11-13 04:01:03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19    

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索古鲁克村村民主要收入以发展生态旅游、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该村共有511户2267人,其中贫困户有303户1261人,201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8050元。喀什地委史志办“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以村民发展致富为主,立足该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引导群众整合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打造该村金字招牌,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紧盯发展需求 开拓特色产业

工作队通过入户调查发现,多数村民对如何摆脱贫困没有想法、更没有思路、只是简单的按传统种植模式劳作,日常种植多为低产值的蔬菜,特色种植较少,致富渠道较窄,村民人均收入不高。工作队与村“两委”一同研究对策,经过请教专家、咨询村内养殖大户后,认为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特色农产品是快速有效的脱贫之路。

工作队找准了发展定位,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和政策支持,按照“庭院+棚圈+苗圃”的发展模式,通过整理农户房前屋后的土地,争取实现每户平均1座棚圈。

同时,工作队还将发展特色水果和反季蔬菜作为拓宽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大规模组织乡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培训和学习,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凝聚了共识,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造旅游景区 拓宽增收渠道

该村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田园(采摘)风光、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等特色优势,为了进一步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工作队积极与地区发改委、旅游局进行沟通协调,争取了村级防渗改建、防洪、支渠防渗、道路建设、棚圈建设、低产田改造、污水处理、冷库建设等11个项目,村子的硬件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不断提升“软文化”吸引力,工作队通过“找亲戚、托关系、搭桥梁”的方式,与地、县相关职能部门和个体老板进行沟通联系,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对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实用技能培训。为了建立示范工程,工作队还联合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司到村进行实地考查,希望通过引入资金和技术,开拓电子商务、实体店推销、农家乐旅游采摘等销售模式,通过外销至周边市场,增加村民收益。目前,索古鲁克村已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不仅增加了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吸收了本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大了村民脱贫的信心和希望。

实施稻田养殖 引领产业发展

工作队利用索古鲁克村水稻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联系了地区农科所、水利局、农业局、渔业检测中心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索古鲁克村气温、稻田环境和水质进行测试和指导,在农民单一种植水稻的基础上,引进稻田养鱼技术,以水稻种植为主、在稻田内养鱼为辅,采取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的方式,生产纯绿色食品,发展特色“间作式”生态农业。传统的耕种模式,亩产350公斤水稻,扣除成本纯收入为1040元;稻田间作养鱼的模式,以亩产280公斤水稻和163.5公斤鱼收益来算,亩产值为12090元,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增收11050元。将此模式在该村大规模推广,按村子2000亩稻田计算,将给索古鲁克村人均增收9748元。

稻田间作养鱼的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水稻的增产,更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再生产,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既增加农民收益,又可以让人们吃上放心的、纯绿色食品,丰富人们的“菜篮子”。

同时,因为稻田间作养鱼的模式,加高加固了田埂、增强了蓄水能力,也有利于防洪抗旱。根据食物链效应,此模式还具有较好的灭虫效果,可以降低疟疾、丝虫病及血吸虫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率,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增强了村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美丽效益“双收益”。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