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好本职工作,然后走一步看一步的人生态度,注定会走更多的弯路,浪费更多的时间。做好本职工作没有错,但没有一个远期的目标为导向,在工作和人生中迷失方向的危险非常的大。“做正确的事,就会有正确的结果”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以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去奋斗。但我要强调,先认清“正确的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设计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做正确的事”,才有会“正确的结果”。这绝非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式的无厘头讨论。因为,当你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结果”,你又如何能判断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目标既是我们成功的终点,也是我们成功的起点,还是衡量是否成功的尺度。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学生,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是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3%的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余下27%的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靠社会救济,并且时常抱怨他人、社会、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事业起步的时候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在职场之路上容易分散注意力、精力和时间,而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人,会对有助于实现目标的蛛丝马迹都特别敏感。成功不会光顾那些分散注意力、精力和时间的人。与其诸事平平,不如一事精通,这是一种规律。
有两个年轻人赵和孙,是某名校MBA的同班同学。赵在参加了几十次面试后,选择到一家生产型企业做一个部门经理。因为它不仅听起来“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机会”,同时这份工作的工资也是最高的。上任之后,赵很快发现了部门和公司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于是他运用所学,很快进行了改组计划。然而事情并不如想像中那么顺利,本来支持他的总经理,后来不得不干预,改组暂停。接下来,赵发现部门和公司存在更严重的问题,于是他以高度的热情、责任感和勇气,再次发起改革。情况迅速恶化,他的部门人心涣散,其他部门也对他冷眼相向。勉强支撑一年后,赵黯然离职另谋工作。
赵的同学孙,在读MBA的第二年便开始做准备工作,花了大量时间分析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以权衡可能的、最适合的工作。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与他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吻合,并且他有一定经验和力所能及的工作。开始工作前,他先花时间了解了部门状况和下属最大的需要,上任后便在总经理的支持下解决了部门部分需要,赢得群众信任。同时大家看到总经理如此看重他,更对他肃然起敬。头几个月,孙与几乎所有人和所有部门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半年后,他针对部门存在的问题,开始小幅度改组。一次一次的小成功之后,不到一年,孙的部门便成为公司的样板。公司上下已经在议论,孙很可能就要获得更高的职务与权力。
人们很容易把赵与孙的不同结局,归结为能力或运气。其实,除了他们在建立工作所需的权力和影响力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外,更重要的分别在他们求职时即已显露。孙有明确的自我分析、目标与定位,根据目标与定位来选择最合适的企业,而赵则只是对所有的工作机会互相比较,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发展空间大、薪水高的职位。由于目标不同,或者说,由于赵的目标并不明确,他采取了危险的方式去推动工作,失败或许有运气的成分,但并不出人意外。而孙,则根据自己的规划,找到最适合的职位,一步一步看似慢实则快地走向终点。
初入职场也好,老江湖也好,要想在职场乃至社会中顺风顺水,最重要就是要有自己的信念与目标。职场上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情况多如牛毛。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要什么,几个转转下来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世界不抛弃你,自己也沉沦。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