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交谈时,我们有时会不由自主地“碰到”有利于谈话主题的内容,此刻我们应抓住时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一位律师受病人家属之托,到一家医院去解决双方的纠纷,在与院方见面之初,这位律师谈到自己也曾在一家医疗单位工作过,巧合的是与院方代表的亲戚是同一家单位,于是双方立刻有同是一家人的感觉,这位律师抓住了这种认同感马上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让我们共同来化解这场纠纷吧,病人的要求是……”这样顺水推舟的时机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时常也会碰到有一定难度的谈话,这就要求我们使用一定的沟通技巧。没有铺垫的“开门见山”是行不通的,过分兜圈子、绕弯子也是不可取的,如果能够从对方的话语中找到切入主题的契机,就可以使本来看似困难的谈话变得容易一些。那么怎样运用沟通技巧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掌握说话的主导权
这条规则相当实用。为了将对话纳入你预想的轨道,最关键的因素是你得控制对话,你应该滔滔不绝地说,使他人无法插嘴,或者吓唬别人不让他讲。我的意见是,通过选择词语和反应方式,你控制对话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在许多情况下,你必须先“出拳”,来逼迫对方做出反应。在另一些场合,也可以诱使对方还击,落入你设定的程序。那样,你就能针对那些有限的回馈方式,从从容容地作答。
2.直言不讳地表达
为什么大多数人常常会欲言又止、词不达意。也许是因为不想让人觉得自己要求得太多,也许是因为担心被人拒绝,好多人说话往往拐弯抹角、充满暗示,而不是直截了当、想什么就说什么。几乎在每种沟通技巧里,都会阐述这样的道理,那就是直言不讳。你不能指望别人猜想你的目的,或者领会你的暗示。还有,如果你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你等于让对方有机会回避争论,要逼对方直接回答。其实,应付断然的拒绝,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3.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权利
适时表明权利,通常会与你直接运用这种权利收效相同。譬如,你是某家餐厅的老主顾,那你就拥有两项权利,你可以当众大吵大闹,也可以决定是否付账。你把服务员或总管喊过来,在他们耳边悄悄说,这份菜你吃得不合胃口,打算换一份。这时候你就在表明,你对自己的权利了如指掌,但控制着没有发作,看他们有什么表示。假如你真的大声嚷嚷,虽然你立刻出尽了风头,但是实际上已用完弹药,权利尽失。
4.有效地控制情绪
这样讲,是说你不该怒气冲冲。怒气外露其实是一种理屈词穷式的自我挫败。你发火时,实质上在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我没有真正的权利,只好大叫大嚷。”切记:只要有可能,千万制怒。同样,看到别人发火,最好的反应,就是忍受或者转移对方的怒气。你可以先承认他的怒气,继而巧妙地化解、转移它。
学会了沟通的技巧是不是就在沟通中无往不利了呢?不是这样的,我们在沟通中需要学习的技巧还有很多种,比如说如何才能不让沟通冷场?怎样把握沟通的节奏?怎样避免沟通的中断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学会运用沟通技巧的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技巧。
1.学会问开放性的问题
举两个例子:
A:“据说这部电视剧很好看,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电视剧了,你能告诉我几个好的看点吗?”
“好啊,让我来想一想……”
“你认为这部电视剧的导演以前的片子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呢?”
“这部片子似乎……”
B:“这部电视剧好看吗?”“还好。”
“那这个导演的其他作品你看过吗?”“没有。”
在以上的两个例子中,A中的问题则具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致,并且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B是典型的是非题,很多人都可能给予同样的回答,答案也是封闭的,双方问一句,答一句,没有任何相互讨论、相互激发的意味。有些人发现自己与生人谈不起来,对方只回答简单的几个字就没话说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问话的方式“封死”了对方的回答。
如何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呢?在发问方式上,要注意给对方思考的机会,对方是在与我们进行交谈,而不是在接受我们的采访。即使我们交谈的目的是为了向对方了解某些问题,也不宜穷追不舍地连续发问,这样会使交谈变得紧张,对方亦会感到疲乏、厌倦、有压力,就此失去继续交谈的兴趣。另外,由于个人所处环境、教育背景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如果我们提出的问题超出对方的知识水平,就会让对方感到难堪。因此,交谈中要处处留心,注意掌握对方流露出来的各种信息,以便提出恰当的问题。
2.遇到敏感性的问题及时转换
在交谈过程中,如果碰到一些比较困难或者是较为敏感的问题,当别人请求我们回答时,要是我们拒绝,交谈就会中断,双方很可能就会尴尬地不欢而散,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将话题岔开,或者提一些与之关联的其他问题,交谈就会顺畅地进行下去。例如,执政期间的朱 基总理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当新加坡早报记者就核武器等问题发问时,他是这样说的:“你这个问题一句话很难回答,可以先从中美关系谈起”,这样,他就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了中美关系上面,并就此话题进行了发挥。间接转换话题与直接转换话题的区别是:间接转换话题并没有完全离开对方的问题,而是采取不正面回答的方式。很多影视明星经常采用此方法来回答有关他们个人生活的问题,例如,有记者可能会问:“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有的明星会这样回答:“如果我结婚,一定到某某地方度蜜月。”这样的回答并未离开他人的提问,只是把时间变成了地点,既可以避免别人的继续追问,又表达了友好的态度。
3.恰当的称呼
人的修养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从与他人最初见面时的称呼就开始了。如果我们在一开始交谈的时候,不能很礼貌地称呼对方,对方也会因为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差而不愿意和你继续交谈下去。在交谈过程中,如果我们忽略了礼貌的称呼,也会影响对方的感受而使交谈无法继续下去。要做到恰如其分地称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一般对于有职务的人可以称呼其职务,比如,某主任、某教授、某总编等;对于没有职务的人,可以称呼某先生、某小姐。对于年长的中年女性的称呼,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中国人没有“夫人”这个概念,而我们似乎很难找到适合她们心理感受的称呼,所以我们最好是以职业或者职务去称呼,但是有些职务如一般机关职员或者企业职工是无法称呼的,索性我们就按着老革命们留下的称呼“同志”或者“师傅”,当然这也是要因人而异的。
4.适当的结束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有头没有尾,交谈也是一样。通常人们都认为交谈的开始特别困难,但是实践的结果是,谈话一旦开了头,想尽快结束更难,因为谈话的双方都碍于情面,谁也不好意思先提出结束,最后一定要等到无法再拖下去的时候,才会有一方先提出来。为了避免沟通中无谓地浪费时间,也为了巩固前面交流的成果,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有助于结束谈话的技巧:
(1)成功的交谈应该意味深长且留有余地,能够让人产生今后继续与你交谈的欲望,这样我们就必须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A:“我们谈了这么久,还是意犹未尽,不如留到下次再谈,你觉得……”
B:“我们谈得很投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看来我们今后要多联系了……”
这两个例句都是我们在交流情绪的高潮阶段说出的结束语,但是因为一开口便向对方表达了对于谈话的留恋之情,所以不但不会让对方觉得有遗憾,反而会让对方有强烈的欲望等待下一次和你的谈话。总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等到谈话到达双方疲惫甚至厌倦的境地才想到结束,那样不仅难以发展今后的联系,而且可能会损失前面交谈的成果。
(2)或者在交谈接近尾声的时候,利用对方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来结束谈话,比如有其他人来拜访,电话或者其他通信工具的声音,我们要适时地抓住机会,及时结束交谈。
A:“抱歉,打扰你了,我们先谈到这吧,以后我们再联系。”
B:“您还有事,那我们就改日再谈,我先告辞了。”
这两种结束的方式,无论情况发生在哪一方,我们都不能表现得过于匆忙,免得给人不耐烦的感觉。
(3)当对方有事情又不便告诉我们或者是对方已经没有什么谈话的兴致时,他也可能会有一些肢体语言的暗示,比如,频繁地看看手表,频繁地变换坐姿,目光开始游移等,这时我们应该明智地及时结束交谈。
A:“你们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义,我正好明天去外地开会,也可以就此向其他专家请教一下。”老师对学生说。
B:催促第三人:“服务员小姐,请快些上主食,我们还有事呢!”
与B相比,A的意思比较含蓄一些,但是明天要外出的信息也很明显地提示了学生:老师要出门了,应该给老师留出时间准备一下。
(4)在一开始交谈的时候,我们相互的寒暄是为了接下来话题的过渡;而结束时的感谢不但与对方建立了友谊,也为这次交谈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有时甚至可以为下一次的交谈奠定良好的基础。
A:“与您的谈话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下一次我能向您请教其他的问题吗?”
B:“非常感谢您给予我的帮助,真是给您添麻烦了。以后我们还要常联系。”
在这两个例子中,前一个为下一次交谈找了一个很巧妙的“借口”,而后一个则是由衷的感谢。
总之,一个善于交往的人应该利用结束交谈的机会,将人际交往的片断串联起来,使之绵绵不断地延伸下去。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