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在白宫设宴招待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时,奥巴马夫妇异乎寻常的“亲密”举动让媒体津津乐道了好一阵子:夫妇俩并未按惯例与宾客交错就座,而是紧挨着坐在了一块儿。
“想象他们在桌下用脚尖轻蹭对方,我觉得挺有趣。”《纽约时报》记者朱迪斯·纽曼在其专栏中写道。只不过,如此“情趣”,偶尔为之尚无可厚非,长此以往,必会“天下大乱”。要知道,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座次礼仪的背后都有着极严格的等级秩序与权力法则。
座次的权力法则
里根总统的首席司仪席尔瓦·罗斯福曾感叹:“战争打乱了我们的座次……哪怕是出类拔萃、神智健全的人,也会因为感觉被蔑视而大动肝火,状如疯魔。”在17世纪的伦敦,俄罗斯特使和法国大使曾因宫廷舞会的座次而起争执,最后竟发展到以决斗定高下;20世纪60年代,美国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应邀前往总统肯尼迪家中做客,当他发现自己被安排到“下座”时,脸上显出愤怒到近乎绝望的神色。
即便是权势显赫者,亦未能幸免于“座次的焦虑”。为此,席尔瓦专门制作了一份巨细靡遗的白宫座次表。令她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新来的助手竟自作主张地将以色列与沙特阿拉伯、希腊与土耳其这两对“老冤家”的座位分别安排在了一块儿,险些酿成大错。
除了尽量避免“冤家路窄”的局面之外,白宫的礼仪司还应谨记一些原则。“每个人都希望坐在奥巴马夫妇身边。”一位华盛顿元老指出,“所以如果他俩坐到一块儿,就相当于浪费了两个贵宾专座。”
这样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根据礼仪作家帕特里夏·罗西的建议,夫妇或好友应当与其他宾客交错而坐,以便其克服“惯性”,建立新的联系纽带,所谓“不破不立”即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健谈者应被安排到餐桌两边的中心位置上,这样一来,其能量便可辐射全场,兼顾各方,从而避免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座次创造机遇
“事先安排座位是最得体的做法。每一场派对都可以归结为座次问题。”这便是策展公司Save the Date首席执行官珍妮弗·吉尔伯特的经验之谈。即便是在自己家中招待客人,只要对方人数超过6位,她都会主动安排座位。在她看来,联络人的“不作为”是一种相当“恶劣”的做法,她说:“我会帮人们牵线搭桥,通过座次安排来创造商机。让有创意的人和有资本的人坐到一块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席尔瓦亦曾有过类似的成功经验。某次她专程赴会,只为一睹世界着名男高音普拉西多·多明戈的风采,并且“幸运地”坐在了偶像身边。不仅她的生命中从此多了一位良师益友,华盛顿国家歌剧院更于数年后迎来其历史上最重要的领袖人物之一。说服多明戈出任歌剧院院长的,正是席尔瓦。在此后数年中,凭借其深厚的人脉与丰富的经验,多明戈力挽狂澜,将华盛顿国家歌剧院打造为世界顶级音乐机构。用席尔瓦的话来说,若非当晚两人的近距离接触,在相互攀谈中发现了对斗牛及其他西班牙文化的共同爱好,“这一切或许永远也不会发生”。
没有事先安排座位,也不全是因为主人的懒惰或疏忽。据吉尔伯特透露,其客户中不乏“自找麻烦”者。譬如,最近有一位新娘不希望自己的婚宴看上去太过“拘谨”或“古板”,而是尽可能地营造出“轻松随意”的氛围。然而,实际结果却与这美好的初衷大相径庭:一位伴娘及其未婚夫竟与未婚夫的前女友在餐桌的一端狭路相逢,更令人尴尬的是,这位伴娘便是当初两人分手的原因。或许,我们不应给客人们太多自由。
吉尔伯特坚称人人都爱座次表,然而,不识主人良苦用心的亦大有人在。作家斯宾塞(化名)在朋友圈中以健谈着称,几乎每次聚会都被委以重任,成为座次表的权力中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烦恼多多。“每次都得坐在一堆来自郊区乃至大洋彼岸的七大姑八大姨当中……三教九流一应俱全。我只能看着朋友们在不远处谈笑风生,暗暗羡慕不已。”
鉴于此,无论对主人还是宾客来说,派对的规模越小,出错的可能性也越小。一味追求气派,结果不是一鸣惊人,便是一蹶不振。数年前某着名体育教练在其别墅中举办的“无头派对”即为前车之鉴。被邀请的客人中既有平日里疏于往来的街坊邻居,亦不乏商界精英、社会名流。客人们陆续到达之后,主人却神龙见首不见尾,直到晚宴正式开始,主人才在餐桌的另一头现身。“他打量着我们,眼中突然出现某种奇怪的神色,接下来他说了一句令我们瞠目结舌的话:‘我想去洗个澡,马上就回来。’”当晚的客人之一、邻居格雷格·尼科尔斯回忆道,“当然,直到最后,他都没有再次出现。”
(厌厌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6月7日)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