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第一堂英语课,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英语课。那堂课上,年轻的女老师给我们讲了一句话:“西方人见面打招呼都是问天气,不像我们,见面就问吃了没,太土了,就知道吃、吃、吃。”许多年过去了,那堂课的内容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甚至连那位老师的名字都记不起来了,可是唯有这句话,至今记得清清楚楚,而且会一直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从那以后好长时间,即便再熟的朋友,即便恰好在饭点,我也说不出“你吃过饭了吗”这样的问候,因为这句话一到嘴边,我就会想起老师教过我们的话。我甚至装模作样地谈一谈天气,可是总觉得怪怪的。
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的周围真的有了老外,我的英语也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时候,我终于可以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地问他们一句:“你吃过饭没?”并且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地给他们解释: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可以体现出对对方实实在在的关切。
而克服这个心理障碍,我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
有时候我想,真有必要对所有的外语启蒙老师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最可贵的就是公正、客观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不是基于个人喜好。因为你面对的是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你的话语会有绝对的主导优势。讲外语,就不能通过贬低母语展示外语所谓的浪漫;讲历史,就要像史官秉笔直书一样直陈史实,不能带有太多主观的对历史人物的侮辱与谩骂。
只有客观,学生才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好久以前,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大意讲的是德国人非常守时,从不迟到,作者从中学习了很多,然后对比国人,自然感到一丝忧虑,我当时读了也深受教育。可是后来,我又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讲,法国人比较自由,开会办事基本都要迟到(这点到法国之后有了深刻的体会),这充分体现了他们浪漫、不受约束的天性,反观国人,缺乏的就是独立与个性……天啊!仿佛“国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反衬“非国人”的高大上的。守时也不是,不守时也不是,就因为你是“国人”;守时你严谨,不守时你浪漫,就因为你不是“国人”。
我还读过一篇报道,大意讲的是在国外做生意的华人,周末节假日继续营业,不符合当地的规定,然后被作者用“只知道赚钱不懂得生活”批判了一番。可是当我到国外之后才知道,当地的华人组织争取的一项重要的权利就是周末工作权,并且有很大进展。你享受生活,我勤勉工作,我们都有自己的习惯,怎么就不如别人了呢?勤劳刻苦,从来都是中国人的一大美德,从来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认识的来过中国的老外,无一不羡慕在中国生活的便利。你晚上11点下楼商店还营业,还能买到杂粮煎饼,网上订个货,一两天快递小哥就送到了,这些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千万人的辛勤劳作。享受着这种便利,再去说勤劳的人多么不懂生活,太不地道。
经常看到一些报道,说中国人在外面的素质有多么差,插队、乱扔垃圾、闯红灯,甚至旅游用假门票……在巴黎期间,我几乎去过周围所有的著名景点,而且好多地方去了不止一次,在有些地方,汉语已经成为继法语之后的第二大语言了,看到中国面孔也已经不足为奇了,但我从没有见过插队、乱扔垃圾的。当然,有时候的确能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但是,就我所见,并没有看到所谓的“只有中国人怎么怎么样”,就像闯红灯,在巴黎一些车流量不大的路口,闯红灯是一项全民运动,黑人、白人、黄人,老人、孩子,男人、女人,都在闯红灯。
有一次和我的法国老师吃完饭,谈到了政治,他说:“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政治家被选票所累,只能一味地顺应‘民意’,不然你就会下台,而‘民意’很多时候是缺乏远见的。政党更迭,往往会推翻前执政党的政策,导致政策很不连续,时左时右。”他用了一个力学词“耗散能”来描述弊端,意思是内部能量耗损太大了。
现在有个万能理由,名曰“体制问题”:学生挨一顿老师的骂想不开跳楼了——体制问题;老人倒了没人扶——体制问题;找不到好工作——体制问题;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体制问题;甚至马航客机失联了,有些人都能千回百转地挖到我们的体制问题上。
但有多少人想过,这个体制问题到底是什么?我回答不了,相信好多动辄就归咎于“体制问题”的人也回答不了。
现在动不动就能听到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信任危机,再配上一些鲜活的事例,简直耸人听闻,然而我想,构成这个社会的,就是一个个像你、像我、像他,以及我们周围的亲人朋友一样的人,他们道德沦丧了没有?只要我们周围同事、同学、朋友,只要周围的普通人还对你热心、对你微笑,这个社会就大有希望。
但为什么网络上就国将不国了呢?我们的骨子里似乎有太多的“自黑基因”,甚至连外国小伙在中国的土地上违章撞了中国的大妈都会被传为中国大妈讹诈外国小伙。中国大妈就理应是讹人的,外国小伙就该是无辜的?
有黑暗的角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骨子里已经下意识地区分好了角色:我是黑暗的,你是光明的,然后痛陈自己的身世,眼巴巴地羡慕着别人。你不知道,其实你完全可以和他们一样,站在光明之下。
网络里的中国,远不是真实的中国。你亲眼看到的中国,才是真的中国。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