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名人都写过一些青春励志的散文,每一篇都是很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品读的,那么名人写的青春励志的散文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写的青春励志的散文篇1:致那些吃点亏就要死要活的年轻人
作者:刘同(80后作家、电视节目制作人)
“上个星期我多加班了三个小时耶。”
“上午就是我换的桶装水好嘛。”
“昨天就是我打电话订的套餐,今天该你了。”
“AA制之后,你还差我两块钱。”
“为什么打印文稿的又是我?”
以上的对话,办公室里天天出现。我从不关注这些话是对谁说的,我只在意这些话是谁说的。
因为我想知道,究竟是谁能把自己做过的每一件好人好事都给记录下来,那他该要有多好的记忆、多及时的反应,才能在第一时间把资料搜索出来。
很多事情,你不说,坚持做,总会有人知道,然后你在别人心目中一定有一个大大的赞字。但是这些事,你一说,便破,你做的这些便显得毫无价值。
很多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会有矛盾,私下聊天时,他们其实是讨厌父母争吵时使用的措辞:你知不知道我们为了你做了A,我们为了你做了B,为了你我们做了C和D。小孩并不是傻子,本来心里特内疚,父母这么一说,反而变得像道德绑架。在职场中,更是如此。你和人算计,人就和你算计。你表现得怕吃亏,以后也绝对占不着便宜。
我刚工作时,有一大批同时进入电视台的同事,其中有一个和我关系要好,每天早起晚归。为了能跟上他的节奏,我也只能吃力苦熬。有一天,我特别困惑地问他:其他人每天只工作8个小时,只有我们俩“二百五”每天工作将近16个小时,多吃亏啊。他说:工作都是一样多,我们多做了,人家就少做了。你想想,人家工作一年才能获得的经验,我们半年就能获得。人家需要工作十年才能达到的觉悟,我们工作五年就能完成。所以,多工作并不是帮别人减少了麻烦,而是为自己节约了时间。我刹那间有被雷劈过的顿悟。之后,我再也不抱怨加班辛苦,因为我开始知道,所有卓有成效的加班,都是为了让自己升级更快而已。
按照这个思路,多换几次桶装水,总会有女生觉得你体力好,领导觉得你无私,男孩觉得你能吃亏。最不济,你还锻炼了身体,这样的做法只能对自己好,其他人根本占不着便宜。
而打电话订餐我也有经验,我有个小同事曾很长一段时间负责给团队订盒饭。一来二去,就和订餐的小妹熟络起来,有时会多送一瓶可乐,有时会多送一份盒饭,有时能在高峰期插队。总之,只要是这个同事出马订餐,一定能够比其他节目组要更快收到。虽然仅仅是订餐,但团队的同事都觉得他是那种特别会和人打交道的人,在年终团队分享会上,好多同事都提到了他这一点,后来他转岗成为我们艺人关系部的一员,每天负责和艺人公司沟通艺人的档期。他在新的岗位上做得也相当不错,我没有问过他原因,但我想只要他把艺人都当成荤素不一的盒饭,铁定会干得不错吧。而那种差两块钱也要斤斤计较的人,要回两块钱你什么都没得到,你却损失了同事对你的看法——起码他们和你相处,会特别在意与你在金钱上的交往,这种在意就是他人与你交往的某种天生压力。
打印文稿就更不用说了。我曾经是实习生的时候,就是每天依靠各个节目组让我打印文稿,从而了解各个节目组的录制进程与内容,有时多印制一份,就知道每个导演都在准备什么节目,什么嘉宾,其他节目组打算怎么录制。
其实所有的吃亏,从别的角度来看都是获得。但其实我并不希望太多人知道这个秘密。当这个秘密公开之后,每个人肯定都不希望自己“吃亏”,于是就开始争相抢着“吃亏”的时候,那些真正愿意吃亏的孩子就会少了很多机会。
名人写的青春励志的散文篇2:珍惜时间,就是爱惜生命
作者:梁实秋(现代著名作家)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于利用他的时间。
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不打麻将,我不经常的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
有人问我:“那么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
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再例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
史书也很重要。我出国留学的时候,我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的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回来了。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但是珍爱时间也有个大前提,因为无论做什么事,健康的身体是基本条件。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目前则以散步活动筋骨而已。
寄语年轻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的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
健康的身体是作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有了这个保障,你节约下来的每一分钟才不算虚度。
名人写的青春励志的散文篇3:半句废话出问题
作者:刘墉(知名华人作家、画家)
有道是“沉默是金”,在谈怎么说话之前,我先得谈怎么不说。
举个最近的例子吧!上个月台湾省有位官员在被质询的时候说错了话,被打得满头包。事情是这样的,台湾省南部连日豪雨,造成淹水,有人质询“农委会”的官员该怎么帮助受损的农民,那位官员回答:“根据我们的统计,云林、彰化、高雄,都没有达到我们所谓的天然灾害救助办法的标准,比如说云林要达到一亿八千万,事实上,三个地区加起来损失差不多两千多万而已。”
各位一看,就知道他为什么被打了,只怪他多讲了那“而已”两个字,如果他讲“三个地区加起来损失差不多两千万,没达到救助标准。”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请各位千万别怪这个官员笨,要知道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多说半句废话”的毛病,而且往往因为那半句废话出问题。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有一天我跟朋友约好中午碰面,因为办公室忙,出门晚了些,对方着急了,就拨电话到办公室问。电话是我秘书接的,她说“刘先生早出门了,应该在路上,马上就到了。”她不是答得很好吗?
她偏偏画蛇添足,又加一句:“刘先生很忙的!”我那朋友一听就火了,回一句:“他忙?我不忙吗?”跟着就看我进门了,又把那火发到我头上:“你秘书说你忙,好像你迟到有理似的,你要知道我也忙耶!”
再举个大家常碰到或常犯的毛病。你是职员,老板问你今天客户一共叫了几箱货。平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别少,只叫了10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报告老板,今天只叫了10箱耶!”
你现在想,一定觉得这样说没什么错。但我要很郑重地告诉你: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小主管,你错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说“今天‘只’叫了10箱”而应该讲“今天叫了10箱”。
为什么?因为你不是老板,你应该先客观地把事实告诉他,下面他要跳起来,或大吼:“什么?才叫10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没有资格用你的主观去影响他。
记者作新闻报道,也必须客观。发生了凶杀案,在那嫌犯没被判决有罪之前,你不能称他为杀人凶手,只能说他是嫌犯,否则就可能是新闻审判。
知道了这些,如果你是职员、小主管,下次你老板问你情况,我建议你先冷静地告诉他实情,千万别添油加醋。
相对的,如果你是老板,碰上这种爱添油加醋的职员,你也要纠正,说“今天叫货叫得是多还是少,由我来判断,请你们以后不要加这些副词”。
名人写的青春励志的散文:只因一念之差
作者:吴淡如(台湾著名电视台、电台节目主持人)
每个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块遥远的梦土。也许是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吧!我们习惯于把梦想放在遥远的未来,对将来总是比现在感兴趣得多。
“等我退休,就可以去环游世界……”
“等我有一笔钱,我一定要回乡下去,买一块地,自己种菜吃。”
“这里的生活环境太差了,交通拥挤、人心险恶、乌烟瘴气,人家说新西兰是人间天堂,将来我老了,一定要移民到那边……”
想想,这跟小时候考试每次考不好,发誓下次好好努力,却没努力过一样。未来来了,未来的梦想还在未来;明天变成今天,今天的希望还在明天。真正实现的人很少。
我一直记得美国女作家苏珊·俄兹的话:
“许多渴望永恒的人,却不知道在星期天下雨的午后如何自处。”
许多梦想,使我们的此时此刻,充满着灰色的情绪,恍恍惚惚,模模糊糊;使我们不屑于生活在这一刻。其实,只有这一刻才是真实的。真的认命,就别再三心二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厌烦了人们对梦想的过度依赖。
不久前,我遇到一个旧识。我记得,每次看见他,他都是同样的苦瓜脸和不快乐。十年如一日。“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安安静静过日子,不再为五斗米折腰。”我按捺不住,对他说:“你如果不喜欢应酬,大可以不去。”“唉,这你就不懂啦!我……我做这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他忽然又防卫起他最憎恨的事情来。事实上,应酬与他的工作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我看得出,在他抱怨的时候,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无声地诉说着爱恨交织的情绪。我缄默了。就让他爱恨交织下去好了。他只是在为他的无奈找听众,并不期待解决任何问题。
这让我想起,一些喜欢在婚姻中爱恨交织的男女。
“如果你这么痛苦,他又对你这么差,为什么不离开呢?”如果你好心地想当解铃人,你通常会得到类似的答案:那人忽然戒心十足地防卫起他最憎恨的事来。
“你不会明白的,我身不由己啦……”
“我,唉,认命了——”
真正认了命,就不该有怨言绯语,不是吗?
从前,有这么一副对子。
诗人嫌院子里的芭蕉,风来发出沙沙声,雨来滴滴答答地响,吵得人不能静心入梦,挥毫写下:
——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诗人的妻子,慧心独具,戏笔完成下联:
——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芭蕉可不是你自己种的吗?芭蕉是一样的芭蕉,只是你的心变了,发出杂音的,不是芭蕉,而是你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当初喜滋滋进了大公司的人,不久就为大公司的繁杂人事烦恼频添、早生白发;不久前才因一见钟情而日夜相望,曾几何时,情人已经变成了仇人;最亲密的朋友,转而成了致命的敌人……昔日的爱,变成今日的恨事,为什么?
只因一念之差。
那个念,来自期待,也来自梦想;当事情背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的梦想便失去了回应,于是我们的心也越来越不能宽容。
想来想去,当日心头的一块肉,如今十恶不赦。
还不是它在作祟?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