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从小到大都听闻过老师和你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都是经过选拔才来到这里的,未来是要去xxxx的。到了这里,你们的成功已经完成了xx%了。”
这里可以填入的内容,包括了重点初中、高中、各大名校,或者更精细一点,比如某校的某个重点班、某专业、某个program。
我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心中留下了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印象:人生是一场淘汰赛。
这样的论断究竟是对是错?
从一个本科生的角度出发,能看到的结果往往会停留在毕业后的去向,然后再根据这样的结果,去倒推那些个金光灿灿的“标签”是如何一个个贴上去的,即便这些论证的条件,可能是非充非要的。
一进校园就会有各种人和你说,某某学长或者某某学姐是大牛,因为Ta拿了xxx的offer。这里又可以随意填入高盛、大摩、麦肯锡、BCG、哈佛、耶鲁、剑桥等,不一而足。
你看,人生似乎又进入了新的一轮淘汰赛,我们又有了新的下一关奖励。
好的申请结果的必要条件是高GPA、高G/T、牛推、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和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
好的工作offer的必备要素包括了GPA、实践活动经历、出色的实习经历和领导才能。
这样的认知,就像打游戏都会想要有的攻略一样,被复述、转载着。
以上的这些都没有错。
明显的peer pressure会把在一定高度的“优秀”的人,往更为细小的漏斗里赶,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筛选。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真正能够成为“精英”的人比例小的可怜。米尔斯在《权力精英》里对于“精英”的描述,与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能想象的自己的“天花板”中间,仍旧隔着海一般的距离。而要跨越这片海的船票,应该会和世界末日诺亚方舟的入场券数量相近。你看,人类的末日来临还是告诉你,对不起,淘汰赛的下一轮里没有你。
甚至,当你以为按着之前的路径,超越了一干竞争对手的时候,可能某个x二代,就在某个你都不曾料想的地方,进行了弯道超车,然后一骑绝尘。
以上的这部分,可能也都对。
拿着投行、咨询、快消的offer,想着几年后又要面对申请B-School,要面对up-or-out。
踏入常春藤的骄子们,又该想着几年后,是回国呢还是继续在外谋机会,哪里会有教职的坑可填。
听着自己的supervisor或是mentor们,讲他们的30、40岁的烦恼,似懂非懂的听着,然后在自己心里的小本本上记下。
越是熟悉这套游戏规则的人,越是难以逃离这样的游戏。可以是路径依赖,可以是沉淀成本。总之,选手们都在努力地继续着比赛。
本科时代感触最深的一门课是社会分层与流动,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复习时,发自心底地不想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多,分层的流动是极其有限的。
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是依旧能够让自己在一定的区间内,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比如去个投行和咨询,至少有不错的package和exit opportunity。再加上一个MBA,又能赚得两年放浪形骸的生活,和以后不错的switch跑道的机会。
再往回,我们可以从入校时就努力的刷GPA,做个社团的leader,最好还是那种能有绿色通道的俱乐部,然后大二就开始实习,结实各种学长姐。
以上这部分,其实是重复前文大意的。
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越是想否认的东西,其实越是坚固的存在着。
会有心灵鸡汤告诉你,换一种思维方式世界就不同了。人生可以有很多的励志故事的。
其实问题不在于你的willing,也不在于你有多热爱。
从统计的角度而言,落在拟合结果周边的样本是大多数,那些极端值是用来以与众不同的文字来描述和记录的。
我们的心可以是自由的,但是我们终究还是逃不远。
所以在每个阶段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比如GPA别太低,学生活动不要啥都不参加,实习经历无论是出国还是工作,都可以有一些,朋友一定得去结识一些。
然后去培养自己的兴趣,把一两件事情做好,可以是做成了一个实践项目、可以是精通了一门艺术或运动项目、也可以是掌握了几门语言。
在TEDx、CAPEx等,听听年龄相近或者经历相似的人的故事,在中国三明治上看看30岁后的社会中坚们在做着什么、思考着什么,在Enactus、AISEC、辩论队、各式俱乐部里做成一两件事儿、认识一两个可以称为mentor的人。
也许当身边的人,都奔着投行咨询快消去的时候,你会驻足想想还能做些什么。
用“做一个有趣的人”,去抵挡“人生是一场淘汰赛”的残酷,可以是随心的旅行,可以是各式的活动经历,可以是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殊技能。
其实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积极、有效的思维方式,能够思考问题是什么、怎么拆解和解决。至少,在心智模式上能够给自己一定的自由空间。
虽然人生可能就是不停地接受别人画的饼、自己画的饼、和不知道谁规定的饼,但是这场淘汰赛,只要打赢原来的你,就是最大的成功。给自己更多一点,哪怕是一点的自由度,你就已经赢了。
P.S:最近又到了各种申请summer intern的节骨眼,大家也放宽心。Summer失败了,说不定就是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至少于我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开门经历,以为自己一定会去咨询的,没想到最后当了风投学徒。人生淘汰赛,每一个阶段似乎也是有复活赛的。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