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故事 > 职场励志文章 努力与机遇缺一不可


职场励志文章 努力与机遇缺一不可

时间:2021-12-16 04:01:01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9    

导语:年轻时没有那么多羽毛可珍惜,重要的是经验值,攒够了就可以去下一张地图了。这里励志人生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职场励志文章,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

文/方奕晗

核心提示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从最开始的新鲜、不适应,到后来的熟悉、提升,再到平台期的倦怠、退缩和煎熬,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着“不过如此”的聪明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先于其他人迎来了职业倦怠,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自己。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缓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

职场上,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理由显而易见:脑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嘱咐几句动作要领,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几乎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和同样站在起跑线上的其他竞争者相比,反应快的人无疑更容易在最开始阶段占据先机。但职业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开始时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后的,却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脑子聪明,反应快,这是同事们对刘艺的一致评价。

当年求职面试,小组讨论环节的主题是模拟一个营销方案。其实大家都提前有所准备的,但拿到任务单的时候,还是有些发懵。刘艺第一个反应过来,率先发言,几句话就把方案的目标、现有的资源、面临的困难、可能的机会等梳理了一遍,为后面的讨论定下基调。她的话并不多,也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闪光点,但正是因为敏捷、恰当的第一反应,让她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

首先发言的人其实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容易给人留下过于强势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现偏差,就很可能成为“炮灰”,或者干脆把后面的讨论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一则趣闻,英国“北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领先者跑错了路线,导致5000名参赛者中只有1人完成了全程。

刘艺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扎在设定情境里论述具体的设计方案,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团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框架。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反应能力和大局观是很难得的。凭着这股聪明劲儿,她顺利地拿到了入职通知书。

刘艺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姑娘。她不是那种需要人手把手指点的“办公室婴儿”,组长布置的工作,无论是打印报告还是做会议记录,她只需要一个范本和几个问题,就能做到不失水准——她的最大优势就是,擅于发现每一项工作的要点是什么,应该着重把精力放在何处。

在同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中,刘艺很快脱颖而出。在那批人里,她第一个进组跟项目,第一个被组长带出去见客户,在别人还在干“脏活儿”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尝试着独立做方案了。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擅长总结方法,而这其实更是一种经由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而非天赋:把杂乱的过程变成简洁清晰的操作步骤,在诸多线头中拎出主干和枝节,认清重点、分好层次,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将总结出的方法内化,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精力和时间配比,尽可能使其变得更简单。

这个过程说起来未免空泛,但它却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档、回复邮件、整理名片……在做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小事时,试着摆脱思维定势,想想有没有更适宜的途径、更优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于别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就会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聪明不是成功的必备品质

那天朋友突然抛过来一个问题:一个头脑聪明但不怎么努力的人,一个反应稍慢但足够用功的人,二选一,你更倾向与谁合作?

这是她面临的现实选择。

聪明的那个,交回来的活儿水平不差,但你清楚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价值体系中,这样的常规工作轻松拿到80分足矣,为了那20分的提升空间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得不偿失。作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还有巨大的潜力,至于这潜力什么时候释放、究竟能不能释放,却毫无把握。

用功的那个,对他的现状你并不满意。一个简单的调研,别人研究3家,他恨不得找来10家挖数据。你眼看着他做无效劳动,却拉也拉不回来。这人有时候木讷得恨不得让人踹上两脚,但那股刻苦劲儿却让你不忍心放弃。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未来,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清晰可见。

如果是刚工作的那几年,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聪明伶俐,一点即通,作为合作者,至少他能提供一种平均水准之上的安全感。但年龄渐长,也陆续见过一些职场人士的下落,于是越来越觉得,聪明从来都不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同学曾经带过一个女实习生,和其他年轻人比起来,她的脑子真的算不上灵活。但她特别用功,起早贪黑,每次在公司见到她,都是盯在电脑前,不是在整理文案,就是准备外围材料,或者实在闲了,就翻翻以往做过的成功案例。她干活并不快,很多时候还特别执拗,只要是她认准的事情,谁说都没用。同学讲起这个“极品实习生”的时候,语气里充满了无奈。但几年过去了,那天忽然又聊起了这个当年的傻丫头,我发现她现在过得并不差,职业发展的每一步走得稳健而坚定,在一条可以预见的路径上不断向前。而那些曾经在实习生界叱咤风云的少男少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知去向了。

头脑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这样一个陷阱,他们在做事时习惯性地不断优化解决方案——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花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你要知道,那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绝少会被用在提升工作质量上。

因为擅于总结方法,聪明的人在起跑阶段很容易获得领先,如潮的好评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这种自我认知: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完成得八九不离十。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许多事情上得到80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个100分。

对他们来说,在一件事情上从80分提升到100分的过程,远不如换个地方再拿个80分来得划算。

小心脑子里的“不过如此”

一档正在进行的选秀节目里,一个女孩的出场引发了评委间的争论。

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但她唱得还不错,更重要的是,她看上去足够聪明,反应迅速,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于是有人力挺她晋级,因为“她很聪明,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也有人当即画了叉,“我讨厌她的不认真,自信得爆棚”。

这恰恰是很多聪明人容易遇到的另一个陷阱。从业绩到口碑,职场上他们一路走来积累了太多的正面评价,自信心提升的同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过如此”的轻浮态度。

一个朋友,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审计。两年之后他跑来诉苦:这职业也太无聊了,就那么点儿东西算来算去的,还天天加班,其实真都没什么难的,不知道他们怎么那么慢!不久之后,他转行去做销售。开拓市场阶段还见他斗志昂扬,等业务量稳定了又来抱怨:“我每个月也就随便跑两天,业绩都能进前三,那些同事天天在客户那耗着还签不下单子,真服了他们。”

后来他去做市场营销,觉得“团队其他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转行做设计,发现“这行业在国内起点实在太低”。兜兜转转了将近10年,现在的他赋闲在家,以炒股为生。

每次说起这个朋友,我们都会替他觉得可惜。明明是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却因为专注力不足以及缺乏对每个职业的基本尊重,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聪明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擅于总结经验。

谁都难免犯错误,但同样的错误一再出现,就是能力的问题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有这样的习惯:在每一次失误中寻找原因,不轻率地将问题归咎于“马虎”,而是从方法上、流程上加以改进,杜绝类似错误的发生。

同样是交学费,越是擅于总结经验的人,收获越大。

但事情也有另一面——过于依赖既往经验,很可能会被束缚住手脚,放弃尝试新机会和突破现有格局的勇气。就像一个在赛场上严重骨折过的足球运动员,即便伤愈,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激烈拼抢场面,他的本能反应多半是躲开,而不是像当初那样迎上去死磕。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从最开始的新鲜、不适应,到后来的熟悉、提升,再到平台期的倦怠、退缩和煎熬,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着“不过如此”的聪明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先于其他人迎来了职业倦怠,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自己。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缓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

篇二:工作的启示

我第一天上柜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72岁了,存了33笔两万定期,让我给他做归并,我老师上洗手间了,我一顿冒冷汗,手忙脚乱忙了半天,啥也不会。我于是看着老人很无奈的说,不好意思啊,我不会,您稍等一会啊。

老人看了我一眼,我挂着个实习生的牌子,很温和的说,姑娘你新来的啊,没关系,慢慢来,珍惜啊,这是份很好的工作。老人跟我说,他20岁就到了宝安人民医院,工作了50年了,刚来的时候跟我一样。一个如此年长的老人,如此的安慰和鼓励,忽然心情特别的好,他说得很对,这是份很好的工作,我们正被这个社会需要,一个人能被社会需要是他最大的存在感,我要珍惜。

有一天站大堂,人特别多。中午有个女客户,带着小孩,等了半小时了,前面还有20个客户,按照常理,需要再等半个小时。那个小孩开始叫饿了,女客户说要带他去吃饭,但是想到回来又要重新取号等两个小时,非常为难。我于是跟她说,让她留个号码,等快到她,她就赶回来,我帮她排,女客户非常感激的带了小孩去吃饭了。后来,吃过饭,刚好赶上她的号。很快就忘了这事。

过了几天,我在银行附近的一个饭店吃饭,忽然有个非常有气质的女人跟我特别热情的打招呼,我确信我不认识当地任何一个漂亮女人,所以我说,太太你是不是认错了。她说,我没认错啊,你不是在建行吗?那天你帮我排队。哦,我忽然想起来她来,世界真小,她非常热情的跟我说,她就在这个小区的几楼哪个房间,让我去家里做客。

虽然我晓得我不一定去,但是却觉得非常温暖。我想,就算是做一个普通柜台,你要是为当地的居民每个人取过钱存过钱,你走在街上,这里多数人都给你打招呼,也许这就是非常成功的人生了。世界那么大,如果你不热爱世界,不热爱这个世界的人们,谁会热爱你呢?

又一天,来了个挂着大运会牌子的外国人。他在外面,支支吾吾的比划了半天,不晓得说什么,于是我赶紧跟主管请假出来问他什么事?我用蹩脚的英语说了半天,结果他一点反应没有,我一直以为是我英语说话太烂了,后来他终于写了两个字,日本。他是日本人,只会日语。我们谁也不会日语。幸好,当时想到我一个朋友美美是日语翻译,所以赶紧给她打电话,先让日本人跟她通电话,然后她再跟我翻译。

原来,日本人只有信用卡,要取钱,日本的信用卡是不能在我们行透支现金的,请示我们主管说,要去中国银行办。又刚好萌萌在中国银行,又咨询了她怎么办理,再跟美美说,让美美用日语翻译给他。我觉得非常抱歉,折腾了半天,他没有取到钱,还要到中国银行办理,但是日本人走的时候,给我鞠了个很端正的躬,我的人生里,从来没有人给我鞠过躬,那是多么慎重的一个仪式,我当时完全被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确实没为他做什么。我觉得,我需要更好的热爱我的工作,善待我的每个客户,不分贫富,不分国界。

有天,有个女服务员来换零钱。大多数时候,换零钱是没有业绩的,所以很多人都不会太理。我那天给一个女孩数了一百元零钞,换了一张一百元。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晚上我到一个湘菜馆吃饭,当时觉得一个菜太少,两个菜太多,就问服务员可不可以一个只要半份啊,真的吃不了了。

那个漂亮的小姑娘真的跑到厨师那里去说,说人小姑娘真的吃不了,一样半份就好了,厨师还真的这么做了,最后只收一份菜的钱。我那时候觉得人都是特别善良的,我天真的觉得这个小姑娘也许就是上午换钱那个小姑娘。所以,与人方便,也能给自己方便。要善待每个人。

我经常去兰州拉面吃面条,但是兰州拉面是没有青菜的,我觉得吃了特别上火。所以我就跟那个老板说,能不能每天给我加点青菜什么的,我一个人做饭特别不方便,他们家的汤和面条我特喜欢。也没说几句,老板说行啊,那以后我每次去,他都问我要加西红柿还是什么青菜,也没有多收我的钱,有的时候,他们自己吃饭,还送我一份自己的家常菜,哗啦啦的感动了。这件事情告诉我,如果有一天我的客户有别的需要我的帮忙的,我只要力所能及的,我一定要去帮。基督教或者佛教都说,人的今生和前世来世都有关系的。如果前世我做得不够好,这生去补偿,或者把所有的好都留给来世。

有天输入某个客户的身份证号码,发现前面八位数都跟我的身份证一样,但是显示是深圳人。我于是问他,你是不是哪里哪里人?他惊奇的看着我说,是啊是啊,你怎么知道。我说我也是,后来帮他填了单,然后他给我留了个名片,让我有时间去他们公司喝茶。然后我在上班,也很快就忘了。过了几天,他又来转账,他说莫小姐你怎么没来呢,也没见你电话。我说上班忙,他很是热情的又跟我说了地址。

后来我们彼此又约了几个时间,一直都没有去成,后来我放假,他让司机开车来接我。然后就去他们公司做客,才发现他混得真的很好,他是一个很大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他长得特别像先生,我说不清什么样的感觉,也许他来的第一次我的潜意识里就觉得他很熟悉。后来才知道,他是四川建筑业协会的会长,在他的介绍下,我去参加了一个酒会,在那里看到了和我一样从四川来深圳奋斗的男男女女,那么亲切的话,那么亲切的人们。我非常感激他,我一直相信,我生来逢贵人的。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用我的专业素养专业高效的为他们服务,我觉得,银行业本身是个很好的行业。我记得,我面试的时候,一个老前辈问我,如果这生你都只能做一个小职员,你会不会觉得很失败。我说,不是。职业从来不分贵贱,只要是能被这个社会需要的行业,都是一样伟大的事业。

某天我去SPA.那个服务员不小心把一瓶精油都倒在我身上了,她非常非常抱歉,我说,没关系,真没关系。我想起,那个老人的宽容。小姑娘跟我一样年轻,20岁,从湖南来的。我最近忽然一下觉得从前,我对这世界过于挑剔。我经常把饭店的服务跟五星级酒店相比,我经常觉得做服务的就是要把服务做好。其实,我只能这样要求我自己。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生存,做一份她不甚喜欢的工作,我们又可以要求什么呢,只是为了生存而已。有的时候,饭店服务员不小心倒了菜在你身上,你跑到服装店一顿乱试,服务员恨你两下,那真的是应该的,因为你实在给她添了不少麻烦。

所以,我一个劲跟小姑娘说,没事,我只是怕你这瓶精油太贵,你们要赔本了,我这衣服不值钱的。小姑娘跟我说,姐姐,你真的是个好人,你态度怎么那么好,一直说谢谢谢谢,说得我后来,不晓得怎么回答了。她给我做所有的动作都特别的仔细,特别的胆颤心惊,好像做错了事,后来跟她聊天,跟她说,我也是做美容的,我也经常犯这种错误,我说没有关系的,以后小心点就好了。

小姑娘放松了很多,话特别多。湘西的女孩子真的像沈从文写的那样,很有灵性。她好像是要破毕生所学给我按摩,她劝我多运动,说我肩膀很坚硬。我们互相说了下,从家乡到深圳这个城市的失落感。她跟我说,要是以后我觉得寂寞,就去找她按摩,她那天多送了我半个小时的钟。

我后来跟她开玩笑,我说,当每个女人脱光了衣服来这里SPA,你们怎么判断谁是潜在客户,因为你要办会员卡,需要营销,但是做SPA的女人就是全光的走进来的。她笑笑的跟我说,其实我们只要闻一闻这个女人身上的味道,我们就能判断出来。我很是好奇的问,怎么判断。她说,比如你一进来,我就知道你用什么价位的香水,好的香水和不好的香水差别很大,我们天天闻,一闻就知道。她说,假设不用香水,我们闻你的身体和头发,都能闻出来,好的头发护理和身体护理,味道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做美容,好的产品的味道很容易区分。

我忽然就觉得特别有趣,她说得很对,干哪行爱哪行,做美容的就是可以对味道敏感。那么一个客户,穿上了衣服,带着包,有香水,有车钥匙,有气场,我完全可以在他进门那瞬间,就做好分类了,再分类营销。我那天夜里觉得很开心,这是堂很好的课,所以要敞开心扉的跟可能的人交流,每个人都可以给你很多启示,这是真的。

我记得,刚来建行的那天。我给一个领导打电话说,我来了深圳,来了建行,领导非常高兴的说中午请我吃饭。那时候,我是个毫不起眼的学生,那个领导从很远的地方开车到分行,给我开了瓶很好的酒。吃饭的才知道,他已经在上个月辞职了,他开了公司,开始做自己的事业。

他跟我说,小莫,虽然我不在建行工作了,但是我一样代表建行欢迎你。你要记住两件事,第一,你的第一份工作在建行,你不会吃亏,这是份很好的工作,我在建行20年,我能有今天,都是建行给予的。第二,永远不要计较多一千块和少一千块,一份工作能够给予你的,不只是工资。长远看来,每个月多点钱和少点钱,实在不会影响什么。

过去了好几个月,每每有所犹豫,总是想起他这两句话。他虽离开了建行,但是他让我看到他对建行的爱,他从来没说过建行的不好,对一个新人,他从来都说它的好。是的,假设你不喜欢一个人,不喜欢一件事,要么就当面说,但永远不要背后说它的不好。在不在,都深爱,一个人热爱他的企业,热爱的工作,哪怕是过去了,这都是一个值得你尊敬的人,因为他足够真诚。所以,我一直记住他的话,我想,我会跟他一样,热爱这个企业,热爱这份工作。跟一个积极乐观有趣的长辈交流,是再正确不到的事了。

有的时候,总会听到大家抱怨领导,抱怨工作。我那时就想,如果我是领导,我是不是也会这样做,也许我也会。领导只要集体成绩,领导只要企业盈利,领导不需要理会每个员工的心思,领导又不是每个人心里的神,所以,没有必要去要求那么多。

我老妈常跟我说,当初是我们要死要活的去争取这份工作,又不是建行求我来工作,这就跟你追求一个男人追求了很久,然后他同意了结婚了,然后你觉得这个男人特别不好。这件事,该怪谁呢。所以,一旦人家同意跟你结婚,你要知道珍惜,要不排着队的人要嫁给他,他一旦同意娶你,就意味着他也放弃了争取更好的人的机会,所以,要珍惜,他本身是个不错的男人。

我也非常感恩我的同事们无偿的教我东西。如果按照经济学的前提,人是自私的。他教你干什么呢,你学会了,学历还比人家高,还要跟他抢饭吃,又没有法律规定说,他必须教你什么。所以,如果有前辈愿意教我,哪怕是他每天指挥我干无限琐事,我都觉得是应该的。如果按照,交易是公平的,我确实没给他带来任何收益,所以我能学到的东西,是天赐的好。如果将来,我能有幸带新人,我一定好好教,因为曾经,我刚入职场,我的前辈们都无私的教过我。

上班虽然很累,但是一直觉得蛮开心的。我觉得,一个人要是能被这个社会需要,他才有在这个世界存在的理由,否则他浪费了社会资源。这份工作给予我的被需要感和充实感,本身,是件快乐的事情。

篇三:给应聘者的10条建议

文/熊丙奇

世界500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就中国青年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10条有益的建议。

1、看到潜在的危险

埃森哲合伙人兼中国区总裁李纲认为,中国员工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信心不足,二是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这种状态对员工在跨国公司的成长很不利。

2、建立清晰的成才目标

盛大公司副总裁张燕梅告诫大学生应该早作规划,在进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要有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今后想从事哪一行业,到什么类型单位工作最理想。根据定位做充分的准备,千万不能到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才抱怨大学4年白白浪费了。

3、不要拿学历说事

据GE(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晓军介绍,公司会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对专业和学历有一定的倾向性。比如,GE公司在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由于工作性质,通常要求应聘者至少有硕士以上的学历。

4、关注你的核心竞争力

IBM大中华地区大学合作部总经理邱晓萍表示:“我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IBM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IBM看重应聘者的潜能。在IBM中,有很多例子反映,非IT专业出身的应聘者最终却在IT技术岗位上做得十分出色。在笔试之后的各轮面试,和今后的培训和工作中,IBM会发现你的兴趣和潜力。

5、明白自己的需要

家乐福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杨孝全说,在家乐福,人才的淘汰率较高。一是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定位很高,二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家乐福的工作十分具体和辛苦,有一些大学生对其艰苦性和挑战性没有准备,而且也对工作的价值缺乏认同,因此选择主动离职。

6、正确的求职态度

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杜家滨表示,在招聘过程中,他们会观察应聘者回答问题的内容、方法以及答错时的态度,来评价他的能力。“不懂不要紧,答错其实也没关系,关键在于你要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尝试着回答的,我们要看你思考问题的逻辑和方法。”

7、建立与企业的相互信任

据三菱商事(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室副室长三村俊介绍,从2002年起,他们开始选择优秀的中国员工,派往日本东京公司总部进行重点培养。目前在三菱商事中,有的中国员工已经担任起重要管理工作,公司也有意识地培养他们。

8、知道自己该做的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查布朗表示,在杜邦,有一项员工定向发展计划,鼓励员工自己决定未来3——5年把自己发展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员工可以与直接主管共同商量自己的发展规划,公司也会创造相应的条件,支持、配合员工的行动计划。

9、给自己一个梦想

“对一个人、一个项目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的,一是信念,相信自己和团队的能力;二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自豪感。一个人只要信心百倍地去干自己感到骄傲的事,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富士通将军(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吉村昭彦这样说。

10、你可以改变自己

荷兰国际集团亚太区总部中国区总经理吴志盛建议求职者,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前,应该想方设法充实自己,尽可能提升自己的价值。“一味等待是不可能有转机的。即使你已经放低标准找了一份工作,但也要抽时间充电,或继续学习。当你的价值提升了,新的机会就会出现。”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