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阴暗面及过度社交
【原创】作者:钟如平
这里我想论及的社交媒体包括qq、微信、陌陌、推特、Facebook等等涵盖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关注、新闻消息推送的诸如此类的社交软件,所谓过度社交即投注过多的时间、精力在以上种种社交媒体上,或不合理的消极的使用。
纵然该类社交网络给予我们某些正面的作用,譬如能和朋友聊天、能为我们提供工作信息、情感支持、日常帮助等,但其虚拟的空间更多的令人感到重压和疲乏。有调查研究显示,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改变:该类社交网络平台并不是充满成功与欢乐的地方,相反的,却是黑暗的、对抗的、以及原始的、诡异的虚拟真实。
从新闻消息推送这一方面来看,可以得出最明显的两大结论:同情心泛滥——同情心流失;赞美泛滥——嫉妒泛滥。
所谓同情心泛滥和流失,即指在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的消息中网络使用者所付出的同情或者说与之同悲的感情,这样的新闻消息连绵不断,以至于人们付出的同情超出自我所能负荷的总量而产生麻木的心理,这时候,人们即使看到了更多的不幸之事也难以产生共鸣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付出同情心即付出悲伤使得人们的情绪普遍低落,使社会压力转移到每个新闻接受者的身上,这是社交媒体浅层次的阴暗。然而其更深层次的阴暗面在于,使人丧失同情心。
赞美泛滥和嫉妒泛滥,是针对该类社交媒体新闻消息报道的各种名人名事。初期接收到各种有关富豪、明星、演员、美女等的消息,我们投之于更多的是对其才貌、努力等的赞美,并励志自己也要如何如何努力奋斗。然而同样的,频繁的赞美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嫉妒。看到别人拥有财富拥有美貌拥有才华而自我感觉碌碌无为一无是处,这样产生的消极情绪转变成嫉妒心理,也是社交媒体深度阴暗的一面。
社交媒体所放射出来的压力我们称之为“二手压力”,承受这种二手压力的对象更多的是女性朋友。大多数女性都有莫名其妙恼怒烦躁的时候,这种情况不排除二手压力的作祟。同情心的付出和嫉妒心的压抑是非常不好的感觉,比如说,我们通常不承认也不愿意承认我们某一时刻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感到了嫉妒,甚至连自己内心都不愿承认产生了这样的情绪,这种自我欺骗把情感束缚在心里,一点一点地积累压抑,因而出现不知名的悲伤、生气、甚至恼怒。
当然,说女性更易于被二手压力伤害不足为奇,不管是在虚拟世界里还是现实生活中,女性朋友们都承担着更多照顾家庭、关怀朋友的负担。然而与此同时,释放出这种二手压力也是女性朋友们的拿手好戏。
就拿朋友圈来论证,对于某些人来说,qq、微信、Facebook等网络平台似乎就像是提出一大堆要求清单的便利贴:我今天心情不好(你们要给我安慰);今天我生日(你们要祝我生日快乐要给我送礼物);今天我去旅游了拍了很多照片(你们要给我点赞要说真美);刚买了个苹果手机这个月的生活费快用完了(你们快来请我吃饭呀)……而以上种种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我们能无限制地添加联系人或者被添加,其中包括熟悉的人、陌生的人、仅一面之缘的人等各种关系的“朋友”。这些或多或少联系的朋友从一个虚拟的平台表现出需要社会支持、需要被满足,聚少成多而导致我们的过度社交,因此造成强烈的社交疲惫和失望。不仅仅如此,日渐发展的微商时代,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交媒体的阴暗负荷。
“就在半个月前我选择了关闭微信朋友圈,我似乎潜意识里发现了朋友圈的重度使用让我迷失了,时常会让我觉得紧张、压抑、躁动不安,而且还浪费了大把时间。关掉之后我也不用对获得太少赞或关注而感到不快,也不用因为看到别人看起来非常美好的生活而感到嫉妒。”、“博得同情和视为炫耀只是转念之间,不看朋友圈就是不想被别人的状态欺骗,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嫉妒吧,这个词总是说不出口,很不想承认。因为所谓嫉妒就是视自己不如别人了。这种争强好胜或许是人的本能,一种不甘人后的心思。 ”、“慢慢慢慢被更多人屏蔽,也在逐渐屏蔽更多人,但平时说话的还是那几个。” 朋友们的有感而发所表达的最重要的想法无非是希望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关系,而不是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来寻求便利、巩固关系,然而社交媒体提供给我们的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需求了,这就意味着有许多方面是社交媒体强行加注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但其又不必为此承担任何责任,相反的,却在表面打造成“为人民服务”的光鲜亮丽的形象,实质上,这种虚假的欺骗性的现象也正是社交媒体阴暗的一面。
当然有的朋友会说合理社交就能有效的避免过度社交的影响,合理社交就能弱化社交媒体的侵蚀。这很有道理也很有可行性,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里,我们无法改变或减缓发展的速度,那么就改变我们的社交方式——合理社交。
联系QQ1031022190
电话17788949442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