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生哲理 > 那些第一批步入30的女性怎么样了


那些第一批步入30的女性怎么样了

时间:2021-12-21 04:01:01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1    

第一批80后、85前的我们已经和青葱岁月挥手道别,从共同的经历命运而言,我们其实是非常特殊的一代:

——我们的父母经历了史上最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二胎”却在我们这一代开放;

——少年时时时接受着长辈们的敲打“不好好读书长大后连蜂窝煤都烧不起”,长大后大学毕业的我们却眼睁睁看着明星、网红、主播、店主们“逆袭”,走上人生风光的顶峰;

——小时候在传统而保守的家庭里成长,一路从“不要早恋”的告诫,到“你怎么还不结婚”?!

正因为一连串的生活反差与矛盾,每时每刻都发生在身边。所以萌生了一个念头,写“首批步入30+的80后女性情感报告”。

受我个人的视野和生活圈所限,仅能覆盖一二线城市;

该报告并不客观,纯粹主观;

该报告并不全面,但相信许多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缩影或人生片段。

Enjoy~

-全职太太党-

如果今天还有人指摘全职太太的不思进取,那么这些指责者,就很有必要自我反省下自己的层次和交际圈了。

实际上,今天所谓的“ 全职主妇人群”已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素质和好的软硬件背景。

当然,当全职主妇有许多原因,包括但不仅限于:

——照顾自己的小家庭(比如老公和孩子);

——照顾自己的大家庭成员(比如父母或公婆);

——生育二胎或更多娃;

——产假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婚后就不工作了...

还有经常被遗漏的原因: 随配偶“出国工作”,或举家移民,从而不再工作。

这群人看似是同一个群体,但心态有很大差别。

能时时在心态上保持良好的,往往是家庭环境足够优裕的全职妈妈

一方面她们的经济状况足够优裕(往往是对方和己方家庭环境相当,而不是靠婚姻麻雀变凤凰)。

另一方面,她们也需要不停打理家庭资产和大家庭事务——而这些几乎相当于一份复杂的事业了,需要动用智商和情商来打理斡旋。

我的同学Lida有三个美丽男孩,三个孩子都在南方的一所高端国际学校接受双语教育。学校要求所有学生都得有一位直系亲属,深度参与进学校事务及学生的教育工作。

除此之外,Lida还自发参与了一些全职妈妈组织的非官方团体,义务为学校做一些事情。

Lida说她每周投入这些工作的时间不低于20个小时,但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因为这些工作的意义,不仅限于家长间的社交,也是子女社交的延续,有意思的是,这部分关系,有时还能会反哺于先生既有的事业和家庭所需的人脉。

Lida本科毕业于国内一流的大学,研究生毕业于英国很好的商学院。但毕业后,她只象征性地在父亲的集团里工作了一年半时间,就辞职结婚了。

我问:“你会不会觉得以前学的那些用不上,有点可惜?”

Lida 回答:"不是每天都用吗?”

Lida从不盲目焦虑,对电视剧最爱编造的豪门剧情嗤之以鼻。

因为她们的根基并不仅仅盘踞于简单的情感或单纯的容貌之上,她织就的是一张坚固而错综复杂的网,涉及情感、名望、门当户对、人脉、子女关系、家庭资源等等,并非轻描淡写地可以被年轻貌美攻破。再说她自己虽然没有三头六臂,背后却是太太圈的无数双火眼金睛。

相对于Lida,阿波从没想过有一天她居然会全职在家。

但第二胎意外地到来,加上双方父母的客观条件,阿波觉得这是唯一的选择。

全职太太第二年,阿波坦率地说她依然没有完全“适应这个身份”,也思考着,孩子再过一年就可以上幼儿园了,所以她需要提前启动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重返职场。

但重返二次谈何容易!

首先一到换季,两个孩子就此起彼伏地生病;老大已经五岁,不再是喂饱穿暖就可以了,还需要各种教育,做好幼小衔接。

其次从自身的职场竞争力考虑,阿波之前一直在外企,但似乎这两年前同事都在纷纷“逃离”,转去了互联网或创业公司——但阿波显然没法去节奏这么紧张的公司。国企?似乎进不去...自己创业,又不是那块料。

兜兜转转了一圈,阿波觉得还是得去外企。但潜意识里,她又希望这份工作既能有相对舒适的软硬件环境,还能不太累,时间能灵活一些,有时间同时照顾孩子...至于薪酬,倒也没那么重要...但她其实不希望被比自己年轻的人领导..

"我是不是太贪心了?你能给我点职业发展的建议吗?你觉得我能转型吗?”阿波问。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还是先踏实把俩娃养好吧!”

除非像Lida那样,拥有优越的先天条件。绝大部分全职太太,都难以逃脱对未来的思虑与焦灼。

因为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成为“全职太太”,往往是出于“无奈的选择”。

换句话而言,她们做出这个选择的出发点并非为了自我,而是为了整个家庭——她们做的是一种“战略型放弃”。

比如随先生到海外工作、读书或轮岗;

比如没有其他人可以假手帮忙照顾小孩;

比如为了下一代的移民而自己并无合适的工作岗位…

她们之所以这样选择,并非由于懒惰或厌倦了事业,而是是基于家庭共同利益,这样可以将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利益最大化。

-女强人党-

珍妮花和麦克斯是大学同学。

她俩很少见面,但走得最近:因为她们都把生活和家庭奉献给了事业,只能对彼此倾吐自己对家庭的愧疚。

珍妮花周一到周五在北京的侨福芳草地办公,周五四点坐上专车赶去火车站,直奔老家,和儿子共同度过美好的两天,用一堆礼物零食拉拢娃心后,再在周日晚上匆匆扒完晚饭离开父母家,奔上回北京的车。

灯火通明的车厢里,乘客们谈笑风生,她膝盖上隔着笔记本电脑,桌面是儿子灿烂的笑容,她却在紧锣密鼓地敲打PPT。

麦克斯倒是不用奔波,她始终和女儿同住一起,但和女儿相处的时间一样少。

有时候她勉力在早上争分夺秒地给女儿梳辫子,擦脸,穿小外套送去双语幼儿园,算是挤出宝贵的母女时光,但更多时间,送幼儿园这件事也得由保姆代劳,因为她需要穿越拥堵从城南赶赴城北的一个晨会。

两年前麦克斯肚子里孕育过另一个小生命,但三个月的时候胎儿自行停止发育,引产后三天她就回到了办公桌,风风火火地指挥一场新的campaign。

母亲不停地叨唠她:“你真是疯了!为工作不要命了。”还放出狠话:“你要死了,挣这些钱给谁花?”

但好在先生理解她的艰难。

毕竟同在一个大集团下,虽然分处不同的BU,但他非常明白这个丛林里的法则,明白她为什么必须全力以赴,明白她为什么不得不用钱去摆平亲情和友情,也明白那种身不由己的轮转命运。

从世俗眼光来看,麦克斯和珍妮花一直处于天之骄女的地位。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居然能在毕业后的十几年里,步步为营地结婚生子,还勉力保持住精英女的职场地位。

或许在大众眼里,自媒体鸡汤号的笔下,她们已经是“拥有一切”的女人了——life work balance的高手。

可在麦克斯和珍妮花自己心里,她们得到了很多,但对于内心深处真正想拥有的,似乎又不曾真正拥有。

“哪儿有什么balance? 一切都是deal。”珍妮花对麦克斯说,也说给自己听。

麦克斯和珍妮花这种高职高知的精英女性,即便在一线城市,数量也并非庞大。毕竟大部分职业女性已经在升迁途中,纷纷折戟沉沙。

但这样的女强人,又并不少见,似乎每人身边都有那么一两位。

她们杀伐决断运筹帷幄,似乎无比自信强大;

她们早出晚归,寝食不安,又无比自责脆弱。

对于女性经理人而言,即便再位高权重,本质上她们依然是打工者。

她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职业沙场上的厮杀和挑战,也要同时面对来自家庭的质疑和挑战。

或许她们因为经济收入拥有家庭里拥有稳固的话语权——但那些往往更针对老人和保姆——她们依然不得不忧心于失去对孩子最亲密的洞察:

——他为什么不高兴了?

——上周二她在班里受了什么委屈?

——最近她为什么突然脾气暴躁了?

正如珍妮花所言: 一切都是交易。

或许时间会抹平成长的烦恼,事业会给他们一个优渥回报。

但在夜深人静,面对孩子的无辜睡颜和卸妆后最真实的自己时,在一遍遍自我心灵的拷问中,她们会坚定那个其实心底里早就知道的答案:

没有平衡这件事,而如今的deal,已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

-单身贵族党-

我和她算不上太熟,只知道无论在哪个平台,她的ID里都有deep blue两个词。那是初恋男友最爱用的ID。

如果说这是因为心里还有前任的影子,那未免太矫情了。 因为她上一次恋爱已经7年前的事儿,如今她在北京,而他身在济南,她甚至懒得知道他的近况——毕竟他们已经滑上了截然不同的轨道。

Deep Blue的业余生活很丰富,也不拒绝身边好心人介绍的“还不错的男孩”。

无论对方是单纯好意,还是单纯的“八婆”,她都习惯笑眯眯地应着:“好呀,谢谢你还想着我,可以处处看。”

不合适的,见过一次就婉转拒掉,不留转圜余地;

她觉得可以发展、对方却主动断了音信的,她也习惯了不再傻傻等待

或许这么做,是因为多年磨练出的一种单身生活最佳策略:

不疾不徐,留有余地,不留父母及他人以口实。

身处深圳的Vivian喜欢这座城市有很多理由,包括这里的收入、楼宇和湾区。但她更喜欢这里有种自由的氛围——因为大家都不是纯正的“深圳人”,所以她这样的外来户也可以说自己是深圳人。

自由还表现在思想和态度上。

大家也会好奇Vivian这样一个漂亮干练女性的婚姻状态,但得知她single and available之后,又并不特别过度关心她什么时候才能结婚生子。

毕竟在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有太多自己的事情要操心:挣钱、升值、加薪、买房、跨境旅游,甚至知识付费的沙龙也参加不过来。

Vivian 时长婉拒朋友们拐弯抹角的介绍,她当然明白大家的好意,毕竟朋友纵容下,她已经过了两次30岁生日。不过单看镜子里的她,也很容易低估精致妆容下这张脸的年龄:30?28?或者25?

毕竟这里是深圳——年轻可以很世故,成熟也可以很天真。

Vivian拒绝朋友的理由是,他们介绍的人往往还没有自己结交的人“有意思”。

更加真实的原因,按她自己的话说,其实是:“虽然我没有男朋友,但并不缺男人。”

后半句话很值得耐心咂摸:

这里面包括那些不成器的追求者、显暗恋却踟蹰不前的小鲜肉、以及什么都不可能真正发生的暧昧已婚男——虽然没有一个真正合适的伴侣,但vivian的确并不寂寞

“危机感也是分地方的。我觉得一线压力确实小些,回老家肯定就郁闷死了!大城市谁管得着谁?自己的事儿都操心不过来呢!”

Vivian刚工作时努力攒钱买了一辆十万块的小车,最近还在一个新兴的商圈买了一个小两居,十五年分期,一个设计师朋友帮她装修的像小型艺术空间,客房还有一个可留宿可做茶室的小隔间。

刚装修完,一个老同学带娃做客,参观完家里后脱口而出:“哇塞!你这种小日子还要男人做什么!? ”

尽管媒体、电视剧和广告商们,不遗余力地刻画“剩女们”在都市中仓惶落寞的身影,以期用简单的标签,博取社会的眼球。但很遗憾,大都市们的单身女性并不安剧本发展,往往活的好得很。

与Vivian类似的单身30+女性群体就像热带鱼,游刃有余地栖身于色彩斑斓的都市珊瑚礁。

她们的生活并不单调,由于大城市信息的流通,和多年大城市里的摸爬滚打,她们往往双商爆表,并精于为未来的自己理性规划

——她们往往有一份价格不菲的香港保险;

——无论是否已经付诸实践,她们思考并调研过赴美冻卵的方案和可行性;

——手中至少握有一份房产,即便不在所居城市,也在一个未来有潜力的地方;

——关注健康、定期体检、听说过基因检测癌症技术、拥有健身私教服务,并积极参与跑步群;

——关爱自己,愿意投资自己,投资范围从两万的包到一次300的课

或许她们彼此间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她们自己本身,而在于她们与父母的关系。

其中一部分已经成功地转型为父母的引导者和守护者,为他们购买体检套餐,每年一次带出国旅行,海淘高价保健品;

而另一部分依旧隔着电话和老一套的父母吵吵闹闹,摔了手机闷头哭半天,然后宣布春节不回家,要跟朋友一起飞纽约玩。

不过,近两年当人们发现离婚率骤升后,社会舆论风向变了,还单着的女性父母思想也松动了:原来婚姻不是一劳永逸,勉强将就还不如幸福单着。

-坚定丁克党-

Dinbo夫妇是旁人眼中的“神仙眷侣”。

眷侣之外,他们其实更像一对神仙。因为他们决定不要孩子,甚至连宠物也不养,过着心过无挂碍的生活。

Dinbo夫妇都在同一家银行工作,从毕业起,二人就共同进入了这家银行的不同部门,如今都已是中层。即便在业绩压力逐年增加的时候,他们仍然会想尽办法凑出7天的年假来,再连上长假。假装听不懂领导审批时的话中话,选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去玩。

朋友们总羡慕地听他们眉飞色舞地描述完所到之处后,感叹:" 真好..."

"那我把攻略发你,假期带孩子去?"

“ 不行,我家报了钢琴课,最好不要断。”

每当这样的对话重复一次旧有的套路,Dinbo就觉得她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至于未来的养老,她并未那么焦虑:“ 国家有养老保险,单位有对应的福利,我自己买了相应的保险,没有孩子光靠旅游花不了那么多钱的。老了我们就去南方或者老家养老,再老就住高端养老院——现在也一直在看这方面的投资机会。”

80后群体当中,第一次出现了丁克家庭的小高峰。基于这样那样的理由,很多年轻夫妇理性选择了不要后代。

这些理由包括却并不仅限于:

——身体不够健康,不愿连累孩子;

——内心的自由主义,不希望被牵绊

——自认为是自私的人,自认为无法承担对孩子责任和义务,因此也不愿意不负责任地将生命带来世上;

——自己有过创伤的童年,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小时候的自己不愉快...

尽管大城市中的丁克家庭越来越多,但许多结婚生子仍被认为是已婚夫妇应尽的义务和需要传承的传统。

年轻的“丁克”们仍在承受着各种劝导和不解,并常常被认为“不要娃”是“不成熟”的表现。

恰恰相反的是,大部分80丁克夫妇不但有着成熟的心智,而且心理强大——毕竟反主流逆行更需要勇气。“丁克”往往是他们理性思考的结果,而非一时兴起。

当然他们会在未来承受更多的考验,因为根据数据,许多丁克夫妇会再四十岁的关隘上反悔并重新投身于生育大计。

离这个“ 门槛之年”,走在最前方的80后丁克夫妇还有几年可以乐享人生的时间。

-单身妈妈党-

“我觉得还好,”乔安娜说,“安安班里至少有五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吧,其中四个都是跟着妈妈,一个跟着爸爸,其实是跟着爷爷奶奶啦。 ”

乔安娜我前同事的大学同学安安是乔安娜的儿子,今年小学一年级。

,学生时代的乔安娜争强好胜,毕业后似乎也难以收敛,于是第一个结婚,第一个怀孕,第一个生下孩子,第一个离婚,大家都觉得她还有望成为同学群里第一个二婚的。

抛开“离异”这个表面化的社会标签,乔安娜的生活其实平静而充实:

是本地人,孩子有本地户口,加上父母手里的、全家有三套房,经济并无压力;

单位离家近,业绩稳定,升到经理职位,也并无继续升迁的野心;

乔安娜每天五点半下班。下班后先在写字楼里做一个小时的gym,洗澡后回家,直接吃母亲现成的饭,然后和孩子玩一会,辅导他做完作业,再由姥姥监督洗漱刷牙上床,乔安娜负责讲睡前故事。

接下来就是宁静的自我时光了:可以看书,群聊,刷韩剧或者淘宝,也偶尔和别人介绍的某位男士不痛不痒地互道晚安。

“我没什么太大压力,也没什么焦虑…”乔安娜说,“也可能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望吧,只有安安健健康康的就好。”

至于前夫,乔安娜说,“他对安安一直很好,只要这点还在,我对他就没太大意见。”

相对乔安娜,没有户口的石榴焦虑很多。

提到前任,她的怨气并未彻底消除:“你能想象吗?他这么磨磨唧唧的人居然创业了!!莲莲的生活费拖了三个月才给!”

尽管离婚前的日子没有那么富裕,还压着房贷,但一拍两散自己带女儿后,石榴更切身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她有一套协商后留给自己的婚内财产 房,和剩下十年的房贷;

——她有一个不愿落后于人的女儿,和日渐庞大的课外辅导班费用支出

——她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越来越需要钱的未来教育计划

…而五千元的赡养费,在偌大的繁华都市里,显得如此杯水车薪。

石榴开始提心吊胆创业的前夫“可千万别把生活费都赔光了”。也不得不开始思考“怎样靠自己可以再赚多些钱”。

按她自己的话——路过地铁里摆摊的妇女,都会下意识地想想自己能不能干。”

当然坐惯了办公室的石榴不可能真的去摆摊儿,但她真的仔细研究了市面上传说的诸多“外快”来路,从微商到淘宝,从直播到P2P。大多数真正研究进去,才发现挣钱只是江湖传说。

石榴最近找到的一份兼职是做微店运营,运营给的钱很少,还需要挂在VIP客户群里,但并不难学,反正石榴本来就手机不离手。

“也算机缘巧合,说不定是人生的转折点”。

除了挣钱之外,这份兼职的工作还给石榴带来稳定工作之外的一股潮流感,让她见识了不一样的世界,不再把时光投进自己东想西想中,或许这才是最大的价值所在吧。

“再婚?得了吧!吃过一次亏还不够吗?”其实石榴想表达的是,如今的她已经没有心气和多余的精力来应付忽左忽右的爱情了。

尾声

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婚姻:挑战》一书的开始有这样一段话:

总体而言,我们对待爱与性的态度,反映了我们的总体人生观。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选择叠加而成。

而选择从来不是偶然的,它往往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层次的需求,指引向一个又一个看似随机的选择。

对于最早的一批八零后,被称为“娇气的独生子女”的评论言犹在耳,不惑却已遥遥在望。

这些80后85前的女性出生成长在传统保守的家庭里,接受着最正统的教育,在科技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在飞速旋转的世界里,不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截然不同的观点和价值主张的冲击。

独处的时候,她们常常觉得自己的灵魂和精神独一无二;但在大部分外人眼中,她们平淡无奇,不过是这个时代下最常见普通面目模糊的一群人。

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爱情与婚姻无非生活中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对待它们的态度,其实与我们对待生活的总体态度总是一致。

幸运的是,社会正向更宽容开放的方向前行,人们再也无法用同一把单一的尺子来衡量所有的人。

无论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

生活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越来越成熟的她们只能带着问题去生活。

再次引用德雷克斯的写于1946年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放在70年后的今天依旧适用:

只要当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即朝着勇气与社会兴趣的方向迈进,朝着合作、贡献和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我们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