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他像司汤达一样“活过,爱过,写过”,这就够了。
王小波在生前像大多数的先觉者一样,作品并不为主流话语圈所接纳,只是朋友们对他一直呵护有加,称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浪漫骑士”,现在我想借用司汤达的墓志铭来概括
他多姿多彩的一生。
活过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那时,正逢土改复查的初期。他的爸爸王方名是一个有名的逻辑学家。因解放初期毛泽东接见过他,所以运动开始他就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四川某地的极“左”问题,结果信未呈达,就被打成“反革命”,故老头儿给他的儿子取名为“小波”。
小时候,王小波和他哥哥常偷看爸爸柜子里的书。顺便说一句,那时政治气氛紧张,许多知识分子都把认为不合时宜的书锁了起来。他哥哥用的显然是火中取栗的办法,他对弟弟说:“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王小波这个问题上,他爸爸显然没有讲“逻辑”,用王小波成年以后的话说,是“偷书出来两个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个人挨”。
长大后,他先是准备学化学,学得也不坏,老师讲的都能听懂,但化学得做实验,这就不是他的强项了。用移液管移液体,别人都用洗耳球吸液体,而他则用嘴吮。他也知道移液管不能用嘴吸,只是洗耳球经常找不着。吸氧气当然没什么不好,只是有一次,他竟然用嘴吸浓氨水。后来回忆起那感觉时,他说:“好像吸到了陈年的老尿罐里。”
后来改学数学。无论运算、推导,他都像闪电般快,只是结果不一定全对。同学们评价他说:“你做数学题像小日本一样疯狂。”
对王小波一生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知青生活,他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与“知青”有关,而杂文随笔更是处处留痕。他不遗余力地讽刺军代表,讽刺蒙昧、愚蠢、单调的知青生活以及造成这种生活的制度本身。
那时候没有书看,他就经常下棋。可奇怪的是他的棋艺非但不长,反而变庸。以至于后来,只要把“下棋”和“插队”两个词拉到一起,就会引起他生理上的反感。他说:“因为没事干而下棋,性质和****差不多。”生活条件也差,单说医疗卫生一项就令人啼笑皆非。那时,医院里没有大夫,真大夫全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单留一些骡马队出身的假大夫。其他的手术不能做,只做阑尾手术,但光找阑尾就没有一次是在一小时之内找到的。后来,王小波在一篇文章里还给他们说“好话”:“虽然有些刀口偏左,有些刀口偏右,还有一些开在中央,但所有的刀口都开在了肚子上,这实属难能可贵。”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