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一天什么也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焦虑。每当我两天什么都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烦躁。每当我三天什么都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么都没干啊,我寝食难安,仿佛自己亲手杀了三个无辜的小孩。“
多年来我已经养成一种习惯,绝不让任何一分钟死有余辜:
我在开车的时候构思文章,在堵车的时候听日语碟,在等人的时候写文章,在上厕所的时候看书,在任意两件事的衔接点那里扒出细缝,用来回邮件,回短信,思索人生……就算是半夜被噩梦惊醒,我也会掏出早已在枕头底下备好的kindle,借着再次入睡前的半个钟头看二十几页的书。
我以为这就是所谓的勤奋,我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同伴的钦佩,“你那么忙,真的很勤奋!”
但我很快就发现,我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我的休息时间越来越短,我的情绪越来越焦躁,只要有十分钟的无作为,我就会变得非常慌张——“我简直在谋杀一个婴儿(这比谋杀自己还难受)!”而我的社交时间也不得不尽量地缩短,我甚至不再有时间交朋友。
更可怕得是,我的工作量明明没有变化,可看起来每一天它都在成倍地递增着,我开始害怕夜幕降临的那一刻,因为那意味着这一天有更多的事情被贴上了“没完成”的标签。
我责备那是自己“无能”的表现,直到我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没有效率的勤奋,就是懒惰。”
这种“勤奋式的懒惰”,未必是我一个人的问题。
很多正读大学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疑惑,“我每天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都泡在自习室,为什么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还是没有那个每天下课就去玩的室友好呢?”
很多辛勤的公司白领在总结一年来的成绩的时候诧异,“我时常加班,出差,有时把周末都贡献给公司,为什么感觉自己一点也没有进步,好像什么都没做似的呢?”
很多整日忙碌不堪的家庭主妇在一天结束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手中没有一刻闲着,怎么一天下来屋子依旧这么乱,账单还是没有整理,下一周的食物还是没有买回来呢?”
著有《每周工作4小时》的蒂姆·费瑞斯在书中重新更正了“忙碌”的含义。
他指出了忙碌和效率的重要区别,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忙完一个活动又忙另一个——事实上可能是以牺牲有效性为代价而维持忙碌状态的。你的目标应该是富有成效——即你所做的事情必须能够让你更加接近你的目标。
他亦指出,那些“忙碌”却没有“成绩“的人,也许需要重视一些其他的能力:培养选择性忽视的能力,养成和保持低信息食谱的习惯,少做无意义的工作……
我列出了当天自己的一张行为清单,以论证蒂姆的理论,我发现如下几个未曾察觉到的细节:
我时常在缺乏计划的无序状态下开始新的一天;
我习惯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打开新闻浏览半个小时;
我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收到的邮件,短信和messenger而分心;
当我思维卡壳的时候,我总是迅速起身去泡一杯咖啡而不是顺着思路继续找寻答案;
……
就是这些不易察觉的小习惯,制约着我所拥有的时间发挥出最大功效,让每天用14个小时去工作的我,一边“勤奋”地推掉朋友的聚会,一边“懒惰”地刷新着无意义的新闻,而结果就成为“我没有时间做任何事,我甚至没有时间完成我的工作”。
而再去问问曾与我有同样苦恼的学生、白领与主妇们,“自习室里刷微博看朋友圈”“毫无计划地加班”“看了几集肥皂剧”,这些是大多数人“有付出没收获”的最主要的原因。
最笨的努力,就是没有效率的勤奋。
这场三个月前达到顶点的“时间危机”,使我开始专注于学习时间的高效使用方式,先后读了吉姆·兰道尔的《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赛德希尔·穆来纳森与埃尔德·沙菲尔德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很难说自己掌握了时间管理的全部妙招,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却带来了醍醐灌顶的效用。
以下内容,是我整理出来的,得以让如今的我一边勤奋地写字,一边享受生活的几个诀窍:
1,手写一天的工作计划
作家金格拉说,“人们到处闲逛的时候,不可能突然发现自己最后逛到了珠穆朗玛峰峰顶。”
每一个小时的计划抵得上五个小时的执行,而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计划更令自己有想征服的欲望。买一个小黑板用来写自己每一天的待办事件,并把它放在办公桌上,按照重要和紧急的程度去完成清单。
2,选择在自己最有精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
吉姆·兰道尔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好用的办法,有效的时间管理不仅仅是寻找一天中的额外时间,还要将你的有效时间和你的有效精力匹配起来。
比如,夜猫子最好选择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晚上来做,晨起人士就在清晨处理重要事情,了解自己的精力巅峰并进行合理利用,这是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的高效原则之一。
3,专注于手中的那件事,远离容易令你分心的事
我们总是“做不完”一件事,也许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心实意地“想做完它”。
如果想真正达成目的,那去自习室就不要带手机,处理棘手问题时就不要回复朋友的邮件,熬夜加班时不要随手开了淘宝,写着购物清单时就不要不自觉地看起了肥皂剧……
我认识很多全职写字的朋友,他们每天都有近万字的任务去完成,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以及高效率的态度,靠的就是关掉网络,锁起手机的“强行专注力”,这也是大多数“勤奋“着的低效率人士所缺乏的能力。
4,劳逸结合
不要一味地“为了工作“而“工作”,一个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目标,除此之外,要尽可能地“扩大再生活”。
很多人都觉得运动是浪费时间,但研究显示,运动可使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提升15%。
跑步,骑车,瑜伽,普拉提,游泳……每天只需要30-60分钟,就可以使人的管理能力,精神状态和承压能力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就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TED上看了一个视频,来自LauraVanderkam的时间管理分享。
Laura讲到自己最近做的一个project,记录了一些女人在1001天中每一日的行程,而这些女人都是非常非常忙碌的人。
她在翻阅一周的记录时发现,其中一个女人在周三下班时发现家中的热水器坏掉,地下室全是水,所以当晚她忙着清理,第二天请修理工来帮忙,第三天请专业人士来清洁地毯……这些都被Laura记录下来,结果显示,一周中那名女士花了7个小时处理这件事。
Laura感慨,“7个小时……我想如果你在一周的开始时问这位一直非常忙碌的女士,'你有7个小时的余闲吗?’她一定会说,‘没有,你难道看不到我有多忙吗?’”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会给出的答案,因为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高度拉伸的,其实只要像对待“突然坏掉了的热水器”那样去对待工作,我们就够在一周里得到那7个小时的富余。
而这7个小时,何尝不是一个个说着“你难道看不到我有多忙吗”的“勤奋之人”,暗藏于生活中的“懒惰”的证据啊。
…END…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