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青春励志 > 有关青春励志的日志


有关青春励志的日志

时间:2022-03-01 04:00:02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17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下面是励志人生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青春励志的日志,供大家参阅!

有关青春励志的日志:磨砺青春

金秋九月,正是大学新生军训的日子。放眼各高校,除了时间有长短之分,军训的内容也没什么差异。然而,武汉学院的军训就有些特别了。此次军训,学生们并没有穿统一的迷彩服,而是穿了一致的校服。而且,军训的前半部分为活动,比如看美国励志大片,请知名公司高管开讲座,校长和新生一起唱歌跳舞……其中,体能训练压缩为5天,训练科目与往年无异。这样的军训虽然让很多家长质疑,但也获得了许多赞许的声音。大学军训尝试革新,而中学军训又该怎样开展呢?新学期开始了,军训也结束了,但它给学生们带来的感受仍是深刻的。

韩金亮(高一学生):训练场上,教官非常严肃,对我们更为严格。这种军事化的管理,给青春描上了重重的一笔,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纪律性,也磨练了意志力。以前,在电视上看过军人英姿飒爽,心里很是羡慕;如今轮到了自己,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刘可怡(高一学生):一生中,军训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我们都很珍惜。虽然很辛苦,但在烈日下,我们仍打起精神站军姿。教官的每一句话都牢记于心,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到位,每一次训练都要完美。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们被晒黑了,也瘦了一圈儿,但收获很大。不过,我觉得军训的形式有点单一,差不多都是基本动作和队形表演,如果能增强自救、逃生等方面的训练那就更好了。

赵明轩(高一学生):军训由来已久,但内容比较单一,这也使一些高校不断推陈出新。武汉学院的“另类军训”就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思索。其实,军训并不一定限于考量学生的军事技能,也可以加强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以学业为主,整天伏案埋头,从而忽略了身体素质和生命安全,这是非常可怕的。我觉得军训不该是短期行为,而应将其融入德育计划,让学生经常性地“训练”。

吴羽航(高一学生):训练场上,我们穿着校服,戴着军帽,显得很整齐,也很精神。不过,训练的内容太乏味了,像正步走这样的项目以前练过很多遍。我觉得,军训不仅是军事化的训练,还可以效仿武汉学院增加新鲜元素,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军事模拟演练、紧急逃生现场、自救情境剧等,这些形式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便于学生接受和应用。

忆军训

我叫朱睿,曾就读于沈阳市第三十六中学。我虽然上了大学,但高中时的军训仍记忆犹新。

那时,我刚步入高中,身边都是不认识的新同学。我怀着新奇、有趣的心情,提着行李箱坐上大巴来到了训练场。

第一天上午,我们穿过长着野草的场地,分别去了男女生宿舍,然后教官给我们分配了寝室。很不幸,我们的寝室是四楼最大的一间,50多人住在一起,很闹也很吵。中午,教官组织我们去礼堂,在礼堂宣读了纪律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然后是午餐,我们分批上楼吃饭,饭菜不太好,早晚是馒头,只有中午才有米饭。之后,我们动手清洗餐具,再进行下午的训练,晚上9点上床睡觉,不得延误。

刚开始的两天,我们学的是停止间动作,稍息、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跨立、报数等。教官要求我们整齐到位、迅速一致,脚不能有擦地的声音,报数要响亮连上。这些看似简单,要做好也很难。我们一遍遍地练,虽然动作重复起来枯燥无味,但必须完成教官的指令。当时我就想,如果能换一种方式军训就好了,比如看看《士兵突击》,听听老兵讲人生经历……其中,站军姿是最累的了,手指合拢,手臂和腿要夹紧,抬头挺胸,一动不动地站着。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等教官喊停的时候,我们浑身就像散了架子一样,一个个都瘫坐在地上。“不能坐着,赶快站起来,活动一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龇牙裂嘴的,一百个不情愿。我们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后面还有更“残酷”的呢。接下来是行进动作的训练,踏步变齐步,由齐步变正步,正步甩头喊头号等。我们的口号喊得不够响亮,教官就提高了嗓门,带动一下。他的嗓音都沙哑了,我们都很后悔。我们也训练得更认真了。

虽然很努力了,但在汇操表演中,我们只得了第二名。离开前,回过头再看看训练场,耳边又浮现起那一声声响亮的口号。突然,我们对这里产生了不舍之情。教官虽然很苛刻,但也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尽管这几天过得很苦很累,我们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巴开动了,我心情也更加沉重,一言不发地坐着,凝视着训练场。

这次军训使我收获颇多。我不再懒散,也知道并服从规则,遵守要求。与此同时,军训让我变得更坚毅,不会轻易被击垮。我也相信,经过军训的同学们一定会更加团结向上,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生活

军训随想

我叫周景行,毕业于沈阳市第十一中学。和别人一样,我上高中的第一课就是军训。短短的6天,让我懂得了很多……

开学后,我们没有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而是被大巴车载到了鞍山。司机叔叔温柔地喊了一声“下车了”,我们才从梦境中醒过来。九点钟的阳光算不上灼热,却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亲爱的,来吧,准备受刑来吧。”

我们拖着行李箱,排队等了很久,抬头是触目惊心的一行大字——“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是谁做的条幅呀,让人不禁毛骨悚然。我们好不容易分到了宿舍,却更为震撼,一个房间里竟然有28张床!大家相互看着,都沉默不语了。

收拾完毕后就到中午了,我们草草地吃了饭。那饭也太难吃了,大家都没吃饱。下午开始训练,教官长得挺和蔼的,说话却很严厉。太阳当空照,慷慨地用红外线、紫外线辐射我们,似乎一点也不心疼自己的热量。我们站在场地上,一动不动,就像烤鸡翅膀一样,冒着汗珠子。铁石心肠的教官一点都不心疼人,坚决不让我们休息。脚麻了,腿疼了,腰酸了……我们咬紧牙关,忍着!这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必须坚持下去。

没错,我们都会坚持下去的,虽然帽子将头箍得又痛又胀,虽然喉咙干得直冒烟儿,虽然身体僵硬得随时都会粉碎……但是,我们依然挺胸抬头,目视前方。我们爱这个集体,都想要为集体争光。

有关青春励志的日志:舒适区终有一天会毁掉青春

在大城市里,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以自己为圆心,自己的手为半径,开始画个圆。你会发现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这个圆圈里。

这个圈,叫做舒适圈

这一个月我一直在全国各地出差,回到北京,见到一个许久没见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他刚刚被公司解雇。我问他,一个月没见,最近忙啥呢。

他说,没忙啥,呆着呢。

我问他,啥叫呆着。

他挠了挠头,说,我也不知道,就觉得时间好快,这一个月啥也没干就过去了。

旁边的朋友在创业,整天焦头烂额,于是问,啥意思,还能有这种状态,一个月不知道做了什么?我要给你点一首歌《时间都去哪了》……

他说,滚。

我说,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你,你这个月是不是觉得自己过得特别无忧无虑,恨不得连电话都想丢了。

他说,电话还是得要的,不过确实电话每次响起还是有点紧张,总觉得自己安稳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我点点头,想起了《肖申克救赎》里的一句话: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

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总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呆着,这种“舒适区”一旦被建立,就会变得无比依赖,慢慢地爱上了周围的墙,恋上了这舒适的小屋,从而不愿意飞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实舒适区本身没问题,就像家一样,温暖舒服,每个人都有。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强而放弃了去外面看看的梦想,是挺可惜的。我们都有过想出去看看然后被爸妈叫停的时刻,但大多数坚持出远门的孩子,也没有忘记过回家的路,回家后,不过眼界开了,知道世界变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而已,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着手下一次旅行的计划了。

看,他们的舒适区,就这么变大了。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毕业去了一家国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发条一样,有规律无意义,只有周末,才像被赋予了灵魂一样,穿着打扮逛街约会去了。

我跟她聊过舒适区,她告诉我,我这才不是舒适区,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时工作的,而且我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很规律很努力的。

我说,那工作一年了,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她想了想,说,你别说,好像还真没有。

其实,舒适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天无所事事,另一种更可怕,因为很难意识到,就是无意义有规律的循环。而后者,更是许多人的生活状态: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累很忙,不过是重复无意义的循环着,这样的生活,过着过着只会觉得舒服,却没有本质的变化。

曾经见到一个在医院门口收费的哥们,每天摆着一副臭脸,谁也不能多问他一个问题,否则他会大发雷霆。可是他一下班,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后来,我明白了,只有下班后,他才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只有一个人舒适区被打破,才能见到突破和卓越,从而带来持久的幸福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没有功劳,也就没有苦劳》,说这个时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无闻埋头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有创造力的人,所以,那些总是在舒适区中温水煮青蛙的人,终究会被这个时代淘汰,不过是时间问题。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墙,甚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围城,就像每个远行的人,也都记得回家的路。不过,人的区别不过是围城的大小而已。

人应该要有一颗愿意挑战的心,有一个喜欢探索的心态,学着做一些没做过的事,尝试见一些没见过的人,试着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

我特别怕自己在年轻的日子里,把日子过成发条,只剩下滴答滴答。于是,从开始工作第一天起,就没有坐过班,即使是现在创业,董事会非要求坐班,我也断然拒绝。甚至有一段时间闹得很僵,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么不愿意全心投入这份工作?

我跟他们说,不去坐班不是不全力投入,相反,很多人每天坐八小时一周坐五天,也就干了十个小时的活,搞得自己也郁闷。而我给我自己安排时间,是主动的,工作十个小时,效率可能是二十个小时的。

后来,我拿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坐班效率反而更高,我能用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许多事情,跨了几个领域,这些领域能互相协作,而且都做得不错。

其实,我还有个原因不愿意坐班,就是我特别了解自己的惰性,一旦我的日子变得循规蹈矩每天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慢慢地就失去这么强的创造力和闯劲儿。我怕自己习惯了一种生活模式,换了环境就不适应了。

不过是想趁着年轻,趁着还没定型,多去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想让自己更强大点,强大到能在任何一个环境都能活得下来。

至于舒适区,等我老了,拼不动了再回去过吧。

我其实不赞同年轻人刚毕业就走进写字楼的一个办公室参与写字楼政治,我希望他们能多出去看看,哪怕这个业务很累很忙需要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也最好不要在刚毕业就用青春年华在办公室建造起了一个舒适区,然后让这个舒适区一点点的残害着本应躁动的青春。

关于走出舒适区,并不是盲目的辞职,相反,你应该有一份保底活下来的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给自己生活中埋下一些彩蛋:去吃一次没吃过的超辣鸡翅;去表白一个只见过一次的姑娘;去看一本一直想看的书;和闺蜜去一个不是旅游景点的地方;去毫无保留的烂醉一次;去看一场能唤起回忆的演唱会。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电影《七号房间的礼物》那只被监狱防护网拦住的气球,和那对父亲和女儿渴望自由的眼神。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奋力去追求着自由,而我们已经有了这么自由的躯体,为何不去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自由地飞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模样。

所以,别让舒适区毁掉青春,相反,应该趁着青春,去围墙的外面看看,你要相信,固步自封的人,舒适区会越来越小,终有一天,会发现世界早无安脚之处。真正的强者,他们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沧桑,化解了迷茫,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疗伤,他们在哪里都能活,哪里都是舒适区,哪里都是自己的天堂

愿年轻的我们,都是后者,能不顾一切的闯荡。

有关青春励志的日志:青春无限,投笔从容

每个女孩都梦想过一个最简单的过去和一个最精致的未来,过去的已经成了点缀人生夜空的繁星,小而璀璨,而未来的一直在延续,无限无穷。

某一天,坐在那个安静的地方,放任阳光肆无忌惮的抚摸发梢,看着光束中尘埃的喧闹舞蹈,恍惚就与旧时的剪影重叠,密密麻麻复制出年少的天真,青春的张扬。

还懵懂不知远方有多远,路该向哪边,已然站在了青春的中央,披着清汤挂水的短发,带着干净迷茫的笑容,每每背起硕大沉重的背包,往返校园和家都带着最惹人怜惜的天真烂漫。青春期就像那片茫茫的大海,阴晴不定,波浪不停,我们身在其中,或携着好友,或孤军奋战,然而即使困难波折也没有停下划动的桨,正如优雅的诗歌所写,青春是一杯美酒,可饮可尽可别离。那时的我们总是相信感动的力量,老师的鼓舞,朋友的帮助都是可以铭记的幸福,甚至认为那些承载了斑驳流年与最初梦想的汗水,在曲折过后总会有不一样的天堂,就这样一边前进一边感动一边接纳,还要用倔强的眼神告诉大人:看,我们多么勇敢。我们是青春的角斗士。有人说青春的少年最无知所以最无畏,可是就像韩寒所说“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谁能说这不是青春的正能量,不是进步的原动力?

如果说青春是一个放大镜的镜中世界,可以把微笑的感动与努力扩大出成倍的信念,那么未来就是过滤后的世界,把一切漂浮于表的杂物过滤,沉淀过去的精华,琢磨出一个清澈的自我。

正值盛夏,临海城市的天是真正的娃娃脸,和朋友出去吃饭,回来的途中突然赶上瓢泼大雨,只能匆忙躲在一个店面里,店里聚集了很多刚下课的学生,纷纷攘攘的面带慌乱,朋友示意我看那些青春蓬勃的孩子,然后淡定地刷着微博,微笑地说:“果然,成长的不只是年龄。”

这是时间的力量,亦是未来带给我们的潜能,是的,我们终于懂得了收敛光芒,用温柔捆绑了张扬安放在内心最无邪的角落,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措手不及,不管昨夜怎样泣不成声,再次睁开眼睛,依旧是得体的微笑,遇事从容,处事淡然。已经习惯安静地走在人来人往的街,溶一杯咖啡,看一本杂志,听一首英文歌,这是成长,是自己沉淀出的生活态度。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度的礼品,这就是青春。” 齐雷特这样说:“我们的理想,不管怎么样,都属于未来。”而我们如今或许可以大声的说:“我的青春与未来,我都不曾辜负!”

看窗外阳光温热,现世安稳,心里那座房子,正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