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是“考”上的,一次高考基本确定终身。而美国大学特别是像哈佛大学这样的一流高校,则不是依靠“考试”来决定的——这绝对高于中国高考对于考生的要求,因为学生要接受的是全面的考查与检阅。
为此,我们不妨来看看哈佛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怎样的:
一般来说,申请哈佛者SAT要取得高分才行——很多学生都是满分;中学阶段的GPA要尽可能高——很多学生同样是满分4。0;推荐信要颇具分量——基本上都是有真凭实据的、实实在在的溢美之词;课外活动多姿多彩——很多学生不仅有各种课外活动,还有众多校外乃至国外的精彩的学术活动或者独特的个人经历;出众的面试结果——在由哈佛校友主导的面试中,应该有绝对出色但又自然而然的表现;独特的个人陈述——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要把学术潜质以及优异于他人之处表现出来。
然而,所有这些加起来,还只能说是,一切才刚刚开始。从最终录取结果看,所有哈佛的学生都排在高中阶段整个毕业班(这里“班”的概念,相当于中国的“年级”)的前10%~15%的行列。
想一想就不难理解。2013年,申请哈佛的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35023人,而录取率又创历史新低,仅为5。8%,即发放的录取通知书仅为2029份。我总说,申请哈佛未被录取者,未必不优秀;但凡进入哈佛者,则绝无平庸之人。
那么,一个问题就摆在人们的面前。既然都如此优秀,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被录取,而大多数同样优秀者只能名落孙山呢?
其实,哈佛的招生规则、录取的程序等一直是外界争议乃至批评的焦点。当人们看到有众多的官家子弟、富豪子女、文体才子进入哈佛之后,难免会有疑虑——这是否对穷人或者说平民百姓的子女有不公平的一面呢?
如果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哈佛的确经历了一段从精英阶层到逐步平民化、从对待特殊人群有特殊政策到更加公平竞争的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总体来看,哈佛的历史演变主要是从为贫穷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追求学生族群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这两个方面出发,向更多才华出众的平民子女敞开大门。
在哈佛最初建立的两百年中,学生群体很单一,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是白人、新教徒和男性。在那个时期,唯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得起哈佛。
哈佛是最早引入奖学金制度的美国高校。大约在1643年,即哈佛刚刚开办7年之时,就开创了资助贫穷学生支付学费的先河。到18世纪,哈佛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都能获得经济资助。到20世纪初,除了经济资助外,哈佛还会为贫穷的学生提供过冬的衣服。1934年,时任哈佛校长的柯南特专门设立了一个面向全国的奖学金项目,极大提高了无力支付学费的优秀学子进入哈佛的人数比例。现如今,哈佛是全美推行不考虑学生支付能力的录取原则、对贫穷学生实施全额资助的六大院校之一。
在这六大高校中(包括MIT、普林斯顿、耶鲁等),哈佛又是第一个把这样的原则用于国际学生的院校。2007年,哈佛又推出重大措施,对那些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哈佛学生,不收取任何学费。在2011年至2012年度,哈佛拿出了1。66亿美元资助各类学生,大约覆盖了60%的本科生,而在这其中,超过20%的学生是无须向学校支付任何费用的。通常,美国的各州立大学,即公立大学的学费都相对偏低,吸引了不少家境困难的优秀学子。正因为不断地完善其经济资助制度,使得哈佛在其招生网站上宣称:“现在,对于美国90%的家庭来说,把孩子送到哈佛与把子女送入旗舰公立大学两者的花销差不多,甚至更少。”正因为这个前提,改变哈佛学生族群构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哈佛既有自己的入学考试,也有其特殊的录取政策。所谓入学考试,主要是一些传统的科目,包括拉丁文和希腊文,而这些语言课程只有在私立学校才会讲授。换句话说,唯有有钱人才可能学到这些知识。同理,也只有他们,才能在未来去参加哈佛的入学考试。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初,尽管报考哈佛的人们要通过一个简单的考试,但哈佛依旧保留了给予某些人“有条件入学”的权利。这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不能通过入学考试,哈佛还是可以以其他理由给予其入学资格的。而到1907年,超过55%的学生都因为符合这样的附加条件而获得了入学资格。
这样的情形在1913年开始有了转变。由于时任哈佛校长的洛威尔提出的“新计划”是主要面向公立学校学生,从而使得在“新计划”下招生的人数,超过了旧计划下所招收的学生人数。
不能忘记的是,哈佛在招生方面的变化,也得益于校外重要的社会运动的影响力。比如,1968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新任哈佛招生委员会主任彼特森就宣布说,哈佛将会录取更多的黑人学生。第二年,有90位非裔美国人进入哈佛,这一数字比前一年增长了76%。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哈佛的学生中,不仅有非裔美国人,也开始有了更多的土著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等。在今天的哈佛校园中,你可以看到各色人等,这里有超过80个国家来的学生,有20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如果回到本文的主题——即“什么样的人才能上哈佛”来看,我个人以为,那些既有全面的个人素质,又有勇于追求知识、探索世界的激情与勇气,且有异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者,最容易在众多优秀的学子中脱颖而出。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