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文章 > 80年代被称为“万元户”的有钱人,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黄新文


80年代被称为“万元户”的有钱人,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黄新文

时间:2015-06-01 10:41:57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240    

万元户,这一说法,相信很多的读者朋友都有印象,在我的印象里,这个万元户似乎比现在的身家千万更吸引注意力。当时的万元户指的是存款或者收入在一元以上的家庭民户。万元户这个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消失时间大约是在1997年。

在70年代末80年代时,万元户是相当了得的人家。我们来看下当时的基本物价:米价0.14元左右,肉价0.95元左右,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可想而知,这个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80年代初期,工资也很低,工厂的员工工资在30元左右。就这样的收入,成为一个万元户有多么的难,一般的人是攒不到的。

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黄新文”这个名字。但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代,他可是全中国数亿农民艳羡的对象。1979年2月,人民日报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1978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扣除家庭副业的成本,纯收入为5900多元。

这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一时间,全国各地或亲临、或来函,向黄新文请教致富经的络绎不绝。

山东省临清县八岔路公社赵塔头大队社员赵汝兰带领全家勤劳致富,当年家庭纯收入10239元,盖起新房,还添置了自行车和缝纫机。赵汝兰一家成为山东省首个见报的“万元户”。

1979年冬天,村里把地承包到各户,她老两口,以及他兄弟4个,还有两个妹妹,再加两个刚过门的媳妇,共10个劳力,承包了21亩地,第二年又开垦了9亩荒地,总共种了30亩“鲁棉1号”。当年,每亩地收棉花110多公斤,30亩地一共产棉花3300多公斤,每公斤棉花平均卖到5块2毛钱、总共卖了17000多块。除去棉种、农药、化肥、柴油等投入,净落1万多块钱。从那年起,她家不愁吃不愁穿了,添了5辆自行车、3台缝纫机、2块手表、1个座钟、2台收音机,1982年,又盖了6间新房。后来直到现在2008年,她还一直用着28年前买的“北极星”牌座钟。

走进赵汝兰的老三赵光思家中,地面铺设着地板砖,屋顶精装修,崭新沙发,洁净茶几,新潮家具。旁边偏房是厨房和洗澡间,院内种着月季和冬青,有花有草,生机盎然,显示着如今农民富足生活。

全国各地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根据199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农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户均4.35人计算,平均户收入已超过万元,家家都成为万元户。万元户在失去原有的标杆作用后,成为历史名词。虽然在现在的人看来,万元不算什么。但是,在当年,“万元户”是很多人追逐的梦想。在当时,很多先富起来的人的财富,很快就突破了万元,甚至十万元,但“万元户”已深入人心,也印证了人们致富的强烈渴望

“万元不算富,十万刚起步,百万才是真正富。”这句流行语是90年代末中国人拥有财富的真正写照。把这句话改一下送给大家:十万不算富,百万刚起步,千万才是真正富。祝愿大家羊年发大财。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