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文章 > 改变人类生活的18条法则--马太效应


改变人类生活的18条法则--马太效应

时间:2015-04-30 20:32:18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145    

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主人将要远行到国外去,临走之前,将仆人们叫到一起,把财产委托他们保管。

主人根据每个人的才干,给了第一个仆人五个塔伦特(注:古罗马货币单位),给第二个仆人两个塔伦特,给第三个仆人一个塔伦特。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把它用于经商,并且赚到了五个塔伦特。

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也赚到了两个塔伦特。

但是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却把主人的钱埋到了土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与他们算帐。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五个塔伦来到主人面前,说:“主人,你交给我五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五个。”

“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两个塔伦特来了,他说:“主人,你交给我两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两个。”

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最后,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把钱埋在了地下。看那里,那儿埋着你的钱。”

主人斥责他说:“又懒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在银行家那里,让我回来时能连本带利地还给我。”

然后他转身对其他仆人说:“夺下他的一个塔伦特,交给那个赚了五个塔伦特的人。”

“可是他已经拥有十个塔伦特了。”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把他夺去。”

这个故事出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上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人类资源分配上,《马太福音》所预言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十分明显:富人享有更多资源——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穷人却变得一无所有。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一直孤独;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入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讨人喜欢,因而他们的机会比一般人多,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甚至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比如当演员、模特;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

金钱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本钱比别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里的大庄家可以兴风作浪,而小额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资本雄厚的企业可以尽情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小企业只能在夹缝里生存。

可以说,无论是在生物演化、个人发展等领域,还是在国家、企业间的竞争中,“马太效应”都普遍存在。

马太效应的展现

赢家制定游戏规则

社会学家罗伯特·法兰克教授对“马太效应”揭示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在“赢家通吃”的社会,游戏规则往往都是赢家所制定的。

微软在互联网时代的垄断地位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从DOS到Windows系统,微软一直掌握着个人电脑操作系统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为它积累了巨大的信誉。

绝大多数硬件、软件开发商都不会另搞一套与微软“不兼容”的产品或系统,因为那无异于自掘坟墓。换句话说,微软可以不必考虑与别人兼容,而别人一定得考虑和微软兼容。而影响力不大的产品,即使性能再优秀,也享受不了这种待遇。

网络增值的规律是规模越大,用户越多,产品越具有标准性,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就越多,收益呈加速增长趋势。

因此,标准化、规模化意味着社会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网络时代中所有厂商追求的一种目标。电子信息业因为行业较新,许多产品规格尚未标准化。谁能建立标准规格或者跟对了赢家的规格,谁就是“马太效应”的获利者。

因而,现在厂商之间的竞争,绝大部分是“规格战”。

在市场上,如果一个企业有能力将自己的产品标准化,并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时,该产品的价值就越高,而且使用的人也越多。市场上主流产品的使用价值已大大越过它的物质表现,在许多方面是生产这种产品的人想不到的,这样,即使价格再高也有人愿意买。

在这里,价高少买、价低多买的需求规律对信息产品似乎也不起作用了。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新需求规律是:使用者越多,出价就越高,或者说是“边际收益递增”。

出了名,什么都好办了

在当今社会,“成名”已经是“成功”的最快捷方式。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传媒更愿意采访、报道他,商家更愿意邀请他做广告,他也会因此而更加出名。

成名可带来多方面的成功,包括金钱、特权、荣誉、地位、影响力、人际关系等,而且只要行之有道,任何人都可以快速成名!

“现代成名学”创始人博斯丁一手创办的“名声训练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风行一时,许多国际舞台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是援用这套方法而成名的。如美国政坛上声望极高、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擅长“表演”的总统里根,还有躲过几次世纪性丑闻、却仍然安坐其位的克林顿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成名学”的核心论点是:在信息化时代,“名人”是“商品”,“名声”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可按照“名声工厂”的标准化模式制造出来,并经由媒体褒贬炒作,在旦夕间起落。如今这项产业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现代名人的名声宛若一具“印钞机”,瞬间就能带来万倍身价。

因此,你必须熟悉整个名声产业的运作流程,各行业间环环相扣的互动关系,尤其须熟悉媒体的发稿程序、新闻取舍标准、谁有权力安排你上镜头接受采访等。

借助媒体炒作的机会,你才有可能建立知名度,进一步吸引赞助者,运用更专业的名声训练法及更多的资源,将你推向更大的名声市场,建立更大的知名度。

这时你就会发现,只要出了名,办什么事情都会简单得多。因此,个人的品牌和知名度是你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成功是成功之母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绝对的,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试想一下,如果你屡屡失败,从未品尝过成功的甜头,你还有必胜的信心吗?你还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成功有倍增效应,你越成功,你就会越自信,越自信就会使你越容易成功,从这种角度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成功与失败也有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成功会使你越自信,越能成功;而失败会使人越灰心丧气,离成功越来越远。

拿破仑一生曾打过100多次胜仗,胜利使他坚信自己会所向披靡,而且也使敌人闻风丧胆。

当然,提倡“成功是成功之母”并不反对人们从失败中学习

“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抗挫折能力强的成年人来说,可能是正确的,但对于心智尚未成熟、意志还很脆弱的中小学生来说,并不那么适用。

对中小学生而言,“成功是成功之母”可能更适合他们的发展。成功教育使人走向成功,失败教育使人走向失败。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成功的机会来塑造。

成功的教育像无影灯一样,不会给学生心灵上投下阴影,反而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成为不断进取的加油站。

当一名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出的自信心,促使他取得更好的成绩。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让他获得不断的成功。

通过体验成功,学生将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具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会取得更多的成功。这就是“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的灵活运用。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