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准备名人成长励志故事的手抄报时,总会需要用到一些名人成长励志故事来作为手抄报材料,那么名人成长励志故事的手抄报材料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的手抄报材料:吃在少年时
作者:莫言
有人硬说我对军队没有感情,这是让我不能接受的。挂在嘴上的感情多半虚假,藏在心里的才有质量。我当兵之后才真正填饱了肚子,有了一些人的尊严,就冲着这一点,也不敢对军队没有感情。
当兵临走前,村里的几个复员兵来给我传授他们在部队积累的宝贵经验。他们说:“如果吃面条,第一碗捞半碗,连吹带搅和,凉得快,吃得也快。吃完这半碗,再去狠狠地盛来冒尖的一碗,慢慢地吃。如果第一碗就盛得很满,等你吃完再去捞时,锅里就只剩下汤水了。如果碰上吃米饭,万万不可咀嚼,只要一咀嚼,南方兵就发笑。”我到了部队,才发现那些复员兵纯粹是在胡说八道。新兵连生活差一些,后来分到新单位,简直就是上了天堂。我们单位,只有十几个人,却种了五十多亩地,每年种两季庄稼,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小麦磨成精粉(我们只吃精粉),玉米用来喂猪。你就想想我们单位的生活吧。战友的父亲来部队里吃了几天,感叹不已,道:“什么是共产主义?这就是了。”
我从新兵连下到新单位,第一顿吃了8个馒头,自觉不好意思,更怕给领导留下不良印象,影响了进步,才意犹未尽地住了嘴。就这样也把炊事班班长吓了一跳,跑去向管理员汇报情况,说:“管理员,大事不好了!”管理员说:“有什么大事不好了,难道是鬼子又进了村子吗?”炊事班班长说:“鬼子倒是没有进村,但是来了几个新兵,个个都是饭桶,吃得最少的那个,一顿饭还吃了8个馒头。”管理员说:“我就怕他们不能吃,能吃的兵必能干,不能吃的也不能干,我们的粮食大大的有。明天就给我杀猪,给这几个小子油油肠子。”第二天,单位果然宰了一头大肥猪,肉被切成拳头大的块儿,红烧了半锅。馒头是新蒸的,白得像雪花膏似的;猪肉炖得稀烂,入口就会融化。啥叫幸福?啥叫感激涕零?啥叫欣喜若狂?这就是了。这顿饭吃罢,我们几个新兵,走起路来都有些摇摇晃晃,吃猪肉吃醉了。我个人的感觉是肚腹沉重,宛若怀了一窝猪崽。这一顿饭真正叫过瘾,二十年来第一次,就此逝世也不冤枉。但后遗症很严重,我整夜在球场上溜达,一股股的荤油像小蛇一样,沿着喉咙往上爬,嗓子眼儿像被小刀子割着似的。第二天还是大白馒头红烧肉,我们开始羞羞答答,挑拣瘦肉吃,吃起来也有些文质彬彬了。管理员骂道:“原以为来了几条梁山好汉,却原来也是些[尸][从]包软蛋。”
又过了几十年,当成了所谓的“作家”之后,在一些宴席上,我又吃到了蚂蚱、蟋蟀、豆虫等昆虫,还吃到了当年吃坏了胃口的野草、野菜,满桌的鸡鸭鱼肉反而无人问津。村里的首富,竟是一个养虫专业户。我想,怪不得哲人们说两极相通,原来饿极了和饱极了都要吃草木虫鱼,就像北极和南极都是冰天雪地一样。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的手抄报材料:温暖来自路上
作者:周洋
他,有着主持人、演员、歌手的多重身份。而且他从一个打工仔熬到一个风光无限的主持人,经历了太多鲜为人知的辛酸。
有一年冬天,他在外打工——在大大小小的酒吧唱歌赚钱,临近春节,他准备回家过年了。北方,寒气袭人,他在火车站排了一晚上的队,买了一张回上海的站票。
火车站里,人山人海,归心似箭的人们行色匆匆。他扛了一卷行李随着向前涌动的人群不由自主地挪动着脚步。过了检票口,如同扑食的狼群一样,人们一齐拥向了火车的车门。他抱着行李踉踉跄跄地挤到门口,好不容易爬上了火车。
车厢里人满为患,水池上,厕所里都是人,恶浊的空气令人作呕。打开窗户透一透气吧,凌厉的寒风扑向汗津津的脸庞,刀划一样尖尖地疼。他在过道旁找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空地把行李放下,然后坐在行李上不由得打起了盹。
在火车“吭哧吭哧”的车轮声中,夜色渐渐深了。他似睡非睡地将就着,突然感到双脚冰凉,两条裤管被风吹得鼓鼓的。迷迷糊糊中,他想起了自己的行李卷。为什么不把双脚伸进行李中呢?想到这里,他用脚挑开一个口子,伸了进去。果然很暖和,像儿时在冬夜钻进父亲的被窝里一样。
就这样,他随着火车摇摇晃晃地在周围此起彼伏的打鼾声中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火车加速时车厢猛地一晃,他差点从行李上栽倒。突然间,他感觉到自己的双脚好像在一团肉里,暖暖的,柔柔的。他清醒过来,定睛看时才知道,自己的双脚竟然伸在了一位老大爷的脊背上。定是他把老大爷的领口当做了口袋,把脚伸了进去。晚上,老大爷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用身体温暖着他的双脚。那该多凉啊!他的心猛然一揪,眼圈一下子就湿润了。老大爷看见他醒来了,看着他内疚的表情,慈祥地笑了,说:“娃儿,醒了?到哪里啊?”于是,他和老大爷像亲人似的聊了起来,下车后他才想起竟忘了向老大爷说一声“谢谢”。
时至今日,他在节目里讲起这件事时,眼圈还是红红的。他说他感谢那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在那个严冬里,温暖了他的脚,也温暖了他的心,更温暖了他的人生。他就是戴军。
雪中送炭是一种高尚,舍己为人就是一种伟大。肯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一个不相干的人,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担当呢?记住这个故事,记住那一方暖人的脊背。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的手抄报材料:粉霸一路成长
作者:张国
张天一,90后青年作家,北京伏牛堂餐饮文化有限公司CEO。
过去半年多以来,张天一突然成了风云人物。
20xx年4月4日,他与3个合伙人凑了15万元,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地下一层开了第一家“伏牛堂”常德米粉店。他的自述《我硕士毕业为什么卖米粉》流传开来,使他成为热门人物。
开米粉店这件事,对24岁的张天一来说原本是难以想象的。从6岁读小学起,直到他取得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学位和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评价他的标准都很简单:考试与得分。在他大二那年,有位同学辍学创业,毫无创业意识的他还感到不可思议。
张天一读完了本科又读硕士,却始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当然有很多选择,做律师或公务员都是家人期待的。后来,他决定与其跟大家一样在“好路”上堵车,不如自己去绕绕弯路,慢慢地走。
张天一选择了卖米粉。牛肉粉是他在家乡常德从小吃到大的早餐。他回乡拜师学艺,“吃遍了每一家米粉店”,直到找到满意的配方。对于他的决定,做医生的父亲起初不知情,母亲知道,但也没有明确反对。
在硕士毕业典礼前一天,张天一计算过,开业前84天,他们卖出了14362碗牛肉粉。半年后,他的米粉店即将扩至5家,员工增至30多人,全部是90后,超过一半是大学生。他接受了几轮投资,投资人中包括他当年并不知晓的徐小平。
几轮融资后,伏牛堂的估值已有数千万。张天一仍在寻找新的投资人。他说,现在找的投资人,不一定是给出估值最高的,“而是找合作伙伴”。
20xx年11月底,张天一参加了首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他对评委说,世界最伟大的公司中,可口可乐是卖饮料的,麦当劳是卖汉堡的。在自己的PPT里,他把伏牛堂的名字和麦当劳、肯德基放在一起,他要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餐饮”先行者。半年之前,他的思路还没有这么清晰——当时他只是因为爱吃米粉而要开店。
现在,米粉对他来说已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他公开了一向被餐饮业视为机密的配方。他并不认为互联网餐饮业一定要“好吃”,“一个菜的要素是好吃,而对餐饮业来说,口味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要素”。
他形容自己面前有一棵树,米粉是树根,顾客数据是树干。他们开发了自己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并且采用了指纹支付,针对吃米粉的顾客进行数据分析。与传统连锁餐厅不同的是,销售不是他的目的而是手段,连接这些顾客、成为某一类消费人群的入口,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通过问卷调查和消费统计,他发现,顾客近一半是湖南人,70%以上是女性,85后占了81%。他创立了“霸蛮社”,这是一个湖南人社群的名字。他觉得自己在做“湖南驻京办”的事情,对准的是那些在京的三四十万湖南人。
参加创业大赛,他觉得拿奖很开心,但更开心的是见到很多年龄差不多的创业者,了解他们挺有意思的想法。在这些聊天中,他觉得蕴藏着化学反应的可能。
他出名后,有段时间生意太火,米粉不得不每日限量供应,他认为那是“不正常的好”。在一段时间之后,他的生活回到了正常轨道。他单店的营业额每天在7000~10000元之间,生意属于“正常的好”。
卖米粉改变的不仅是他的银行存款。在过了一段为顾客准备米粉的生活之后,他对煎饼果子大妈、水果大叔、保安小哥、清洁阿姨、传单小妹等的辛苦都感同身受,“逐渐悟到了尊重与理解的可贵”。
他开始不拒听每一个打到手机上的推销电话,接收每一张路边传单,外出就餐时自己擦桌子收碗,清洁自己用过的公共卫生间。“因为我发现,对这个世界而言,需要的并不是颠覆与改变,而是尊重与理解。”他说,带着创业的想法来卖米粉,整天琢磨着改变传统行业,是一种最大的浅薄与无知。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