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职业都会有一些出名的人,这些人的背后肯定有一些励志的故事,下面一起来欣赏地理学家的励志故事吧,下面是励志人生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地理学家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地理学家的励志故事:郑和下西洋,深受父亲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回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他的父亲名叫马哈只,曾到过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所以叫“哈只”(这是将荣誉赠给到过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的专称)。从云南到麦加,相距万里,马哈只是徒步前往的,历经千辛万苦,自不待言。
父亲回到云南后,经常像讲故事一样地谈论起旅途中的见闻,当然也宣扬自己如何本着坚韧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达麦加。年少的郑和听后无比兴奋。在见多识广的父亲的影响下,强烈的好奇心早已萌芽。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机会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遨游,该是多么幸福!
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郑和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潜心阅读史籍以及航海知识等。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三保被掳入明营,后做了太监,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他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朱棣登基之后,御赐“郑”姓,并改名为和,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永乐三年(1420xx年)七月十一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了向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他一共经历了20xx年,分七次下西洋,经过的地点有:新州港,曼谷,满刺加,旧港,柯枝,古里,忽鲁谟斯,刺撒,阿丹,天方,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30多个国家,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在这次航程中,郑和前往麦加,实现了一生的心愿。也为后人开辟了道路。
郑和下西洋,在地理学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价值信念,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郑和给我们的启示是久远的。大海辽阔无边,我们的所知极为有限,勇于开拓、不达目的地永不停止的精神将鼓舞着我们不断探索新知。郑和的航程没有停止,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将去向更无垠的远方。
地理学家的励志故事:张衡与“地动仪”的故事
中国东汉时期,首都洛阳及附近地区经常发生地震。据史书记载,从公元89年到140年的五十多年内,这些地区发生地震达三十三次。其中120xx年发生的两次大地震,波及范围达十多个县,造成大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人们对地震都十分恐惧。皇帝以为这是得罪了上天,因此增加人民赋税,用来举行祈祷活动。当时有一位科学家叫张衡,对天文、历法、数学都有很深的研究。张衡不相信关于地震的迷信宣传,他认为地震应该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太少了。鉴于这种情况,他加紧了对地震的研究。
张衡细心观察和记录每一次地震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了发生地震的原因。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公元132年,张衡制造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取名“地动仪”。
这架“地动仪”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的,形状象一个圆圆的大酒坛,直径近一米,中心有一根粗的铜柱子,外围有八根细的铜杆子,四周浇铸着八条龙,八条龙头分别连着里面的八根铜杆子,龙头微微向上,对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个小铜球,每个龙头的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它们都抬着头,张大嘴巴,随时都可以接住龙嘴里吐出来的小铜球。哈蟆和龙头的样子非常有趣,好象在互相戏耍。人们就用“哈蟆戏龙”来形容“地动仪” 的外貌。按照张衡的设计,如果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地动仪”的铜杆就会朝哪个方向倾斜,然后带动龙头,使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小铜球就会从龙嘴里吐出来,掉到蛤蟆嘴里,发出“当”的一声,向人们报告那个方向发生了地震,以便政府做好抢救和善后工作。
公元133年,洛阳发生地震,张衡的“地动仪”准确地测到了。此后四年里,洛阳地区又先后发生三次地震,张衡的“地动仪”都测到了,没有一次失误。但是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等人发现,向着西方的那条龙嘴里的小铜球,掉进了下面哈蟆的嘴里,但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动,于是一些本来就对“地动仪”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就说“地动仪” 不准,只能测到洛阳附近的地震。过了三、四天,洛阳西部甘肃省的使者来了,报告那里发生了地震。这时候,人们才真正相信张衡的“地动仪”不仅是“哈蟆戏龙 ”,而是真正有用的科学仪器。从此以后,中国开始了用仪器远距离观测和记录地震的历史。
地理学家的励志故事:热爱冒险的徐霞客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