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昨天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她获得了一个全国绘画比赛二等奖。
我感到十分喜悦,这种喜悦并非因为结果,而是过程。从报名、参赛到获奖,都是女儿自己独立完成的,我和太太对此一无所知,甚至报名费20元,也是她从自己每月30元的零花钱里省下的。此外女儿没有参加过任何绘画培训班,涂涂画画全凭自己的兴趣。
我把这个好消息与我们赏识教育的家人分享,他们对女儿都充满了赏识,一个年轻的老师羡慕地说:“有这样一个女儿真好。”
其实不止这位年轻的老师,很多家长都很羡慕我,有这样一个女儿多省心,不会被她烦死、愁死,更不会被孩子搞得心力交瘁。
确实,女儿今年十岁,健康活泼,身心舒展。大家都好奇我是如何教育女儿的。
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属性。
正如卢梭所言:教育是一种生长。我们只需要给予阳光、空气和水,孩子就会顺其自然地生长得很好。很简单,却很有效。
我的女儿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从不去领导她的生命,从不去告诉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切全凭她自己去体验、去思考。
女儿3岁,我们开始让她参加我们的家庭会议。尽管她懵懵懂懂,尽管有时她的心思在玩具上,但我们仍然每一次都会征询她的意见,让她感觉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之一,和我们都是平等的,有权利提出任何意见。
女儿8岁,我们开始考虑给她零花钱。我了解到女儿班上很多同学的零花钱都是几百甚至上千的。我问她,你觉得给你多少零花钱合适?女儿说,不知道。她说的是实话,在此之前,她对钱没有一点概念。我说,那我就给你50元,你觉得如何?她说,你给我30元吧。我尊重她,每月给她30元的零花钱。
给女儿零花钱的时候,我们告诉她,这30元给了你,就是你自己的钱了,你可以自己做主,想买什么都可以,哪怕你买的是爸爸妈妈最不喜欢的东西,我们都不会去干涉。
女儿把自己的零花钱规划得很好,每月她会首先抽出5元,另存一处,做什么呢?作为捐助基金。玉树救灾的时候她班上很多同学都捐了几百甚至上千,女儿只捐了20元。但是我和太太都很感动,觉得这20元的意义与其他同学的几百几千不同,这是她自己的钱。
女儿10岁,她提出每周开一次家庭分享会。家里的每个成员,包括保姆都要参加,每个人分享这一周对我们触动最深的事情。我和太太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欣然接受,于是我们的家庭分享会每周如期举行。
上周,女儿说想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于是我们就找了碟子,一家人坐在一起看了。看完之后,我们开始分享这部电影里最让我们感动和值得我们思考的画面。女儿说,最让她感动的画面有两个:一是轮船将沉时,船上的人们都在惊慌失措地奔走,唯有乐队还在宁静地演奏着他们的音乐,那么投入,没有一丝慌乱。那一刻,音乐战胜了来自死亡的恐惧,场面非常震撼;二是船长坚持与船共存亡,这也令她特别感动。
女儿对生命的这种领悟让我感到由衷的喜悦。于是针对女儿的感动,我们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露丝获救后到达美国,船员登记幸存者时,露丝为什么报了杰克的姓,而不是自己的姓,也不是未婚夫的姓。
女儿说:露丝报杰克的姓,一是因为露丝认为自己是杰克的妻子,二是因为她露丝认为杰克的生命在她的生命里。
一个10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让我深受震动,同时作为一个父亲,也感到十分骄傲。
传统观点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一支画笔。有的父母为了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 逼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结果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思想,破坏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用爱心扭曲孩子。
生命不是白纸,是一粒种子。只要给种子适合的环境,给它浇水,施肥,种子就会发芽。不同的种子会萌发不同的嫩芽。有的孩子三岁就发出喜欢钢琴的芽,这时家长就需要去承接,力所能及地为孩子营造这样的环境。有的孩子则需要六岁才能发出喜欢钢琴的芽,家长看到别的孩子三岁就可以了,自己的孩子四岁还不会,心里难免着急,于是强迫孩子去喜欢钢琴,结果反而把孩子六岁才该发的芽提前拔了出来,这根芽永远不会再生长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揠苗助长”。
我的女儿也是一粒种子,在赏识的土壤里萌芽、成长。她兴趣广泛,除了爱画画,还喜欢舞蹈、钢琴与写作等等。就拿写作来说,她同时“创作”几篇小说,放在那里,想到有趣的故事时,再分别给小说添上新的情节。我从不催促她快把小说写完,也不教她怎么遣词造句,任她自由发挥。她写得好,我赞扬几句;她写得不好,我一笑置之。至今,她写作的兴趣依然十分浓烈。
在伴随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获益匪浅,同时深受启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领悟与思考:生命是带着千百万年的遗传基因来到这个世界的,本身什么都具备,一无所缺,不需要多余的给予,只要一个有阳光、空气和水的环境,就会生长得很好。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