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故事 > 让孩子做个心中有爱的人


让孩子做个心中有爱的人

时间:2019-08-12 14:56:02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230    

我们鼓励孩子自信、勇敢、大方,也要教孩子学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心中装有爱的孩子,重感情,不会冷漠地对人,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他们懂得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如果父母能尽早地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孩子就会懂得人生的意义。心中有爱的孩子拥有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会更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设想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等。

让孩子做个心中有爱的人,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帮助孩子注意到别人对他的爱和关心,让他常有一颗感恩的心,而不是世界里面只有自己。当孩子注意到别人在为自己付出的时候,他们就会懂得要报以同样的回报,这样才能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人生的精彩。

1.让孩子学会感恩

一位年轻的父母给她的宝贝儿子买了一支冰棍儿,或许是想让儿子拿着方便,未经儿子允许,先在冰棍儿下部咬了一口。这可惹怒了宝贝儿子,只见他接过冰棍儿便一下摔在了地上。接下来便是一阵哭闹,结果父母顺从了儿子的要求,又买了一支,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这种情形的出现,多是孩子在家庭中受几代人的宠爱、保护的结果。家庭中长辈关心孩子,人人服从孩子,于是,孩子便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

父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生活在母爱、父爱或其他人的关爱之中,并应该对亲人有所“回报”。每一个孩子都应主动回报爱他的人,孩子在帮助他人时,父母要珍惜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有些父母出于好心,不忍心要孩子的心爱之物,或不舍得让孩子做事。久而久之,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就会被磨灭,到时再说“这孩子真没心,真无情”就已经晚了。

【正面管教秘诀】

父母及长辈们的让步,是孩子产生利己主义的一个根源。例如,爷爷要睡觉,孩子要看电视,只能爷爷让步;女儿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远,爸爸也得去买;儿子要妈妈在家,一哭闹,妈妈便不去上班了……

2.给孩子爱心教育

有些父母会教育孩子从小关心家人,爱护自己,但是对于家人以外的人却很少让孩子去关心。

孩子既然学会关心自己,关心父母,为什么不能学会关心他人呢?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爱心和同情心。当别人有困难时,要热情相助。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让座;到邻居家中和小妹妹一起玩时,把自己的玩具和学习用具送给她;要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助残活动,如为盲童收集挂历做盲文书写纸;节省买冰棍儿的钱为残疾人捐款;主动帮助楼内的保洁员搞卫生等。

【正面管教秘诀】

能够关心和帮助别人,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教孩子把关心他人引向关心集体。

3.注意保护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具有天生的同情心,父母应该注意保护、培育,不要轻易扼杀。当孩子做了好事时,父母要多加鼓励,因为父母的信任感、外界的反馈会促进孩子有更多的行动,孩子与父母的互动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孩子在1~3岁时,已经能分辨出自己和他人,同时也能分辨出自己的痛苦与他人的痛苦。在1岁之前的孩子是分不清自我和他人、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自己的痛苦和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人的痛苦和自己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是混混沌沌的。所以我们看到,当他看到别的孩子哭泣时,自己也会跟着哭。

孩子到了3岁左右时,就会对他人的痛苦表示出本能的同情了,如表露出关心的表情,同情的关注,甚至用充满同情的肢体语言接触、抚摸、轻拍,以示安慰。然而,在此阶段,孩子仍然不具备语言的安慰和更为高级的同情、关心行为。

孩子到了5~7岁时,就已经具有了对他人的同情认知的反馈能力。也就是说,已经超越了他人哭而我哭,或者说是他人哭我立即跑过去表示“安慰”的阶段,而是能够根据别人的痛苦的情况,决定安慰的时间和关心的形式:是陪别人哭,还是语言安慰,或者说是去叫大人来处理等。

许多孩子到10岁左右时,已经能够用理智的态度来对待弱势或者是劣势的人和事,表现出恰当的同情心和关心。这个时期孩子的同情心已不再局限于家庭或者是认识的人身上,他们已经把同情心扩散到任何一个弱势或者是劣势的陌生人和事件上。

从上面这些孩子的年龄段来分析,培养孩子富有同情心的最佳时机是幼儿时期。此时一方面孩子已经具备了形成同情心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是孩子的模仿能力强,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就能增强孩子的同情心。

【正面管教秘诀】

一个人能否成为受别人欢迎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关心别人。

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参与抚养小动物,通过这些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从关心小动物到关心他人,孩子的同情心可以在此过程中一点点积累起来。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