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高三励志 > 2021高考写作励志故事


2021高考写作励志故事

时间:2022-08-19 04:01:02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点击数:3    

无论什么苦难,战胜了它们你才是胜者。下面是励志人生小编为您带来的20xx高考写作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xx高考写作励志故事(一)

蓝的天,带着泥土气息的轻柔的风,周遭是一望无垠的田野,他就在这样宁静闲致的田间,戴着耳麦,闭上眼睛,和着那富有节奏的音乐声,肆意扭动着自己的身体。偶尔有三两个背着锄头去田间劳作的村里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也毫无知觉,完全沉浸于自己的舞蹈世界里。

他叫卓君,是广西南宁市一个偏远小村子里的人。读书、争吵、家务、农活、奔跑、玩耍等,他的童年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在安静时光声中,悄然退去。18岁那年,他疯狂地迷上了迈克尔·杰克逊和韩国“舞王”南贤俊的炫美而又震撼人心的舞蹈,在面临繁重功课与作业、考试等的压力下,他将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挤了又挤,每天仍坚持自己看舞蹈视频和碟片,模仿着自学,在校园的榆荫小道上,在教学楼顶,在自家屋子里,在田野间,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舞蹈并潜心研究各种风格技巧。起初,很多人都认为他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人说他是天生的舞蹈天才,也有人对他所跳的舞蹈不屑一顾,认为根本没有什么欣赏性。处于这样的舆论纷争中,他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周围人的看法,仍一如既往地疯狂着,痴迷着,练习着,在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自学Breaking、Pop—ping、Locking等街舞舞种。后来,他终于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上以魅力四射的舞姿赢得全校师生的认可。此后,跳舞似乎成了他生命中任何东西都不可比拟的事情。

虽然痴迷舞蹈,但他从未放弃过学业,他知道,唯有学习才能成才,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生命养料。20xx年,他以超出二本线的分数考上大学,进修动漫专业。当时,他是那个偏远村上唯一一个大学生,是村里人的骄傲。进入大学,课余时间多了,他对舞蹈的钻研和练习程度更加疯狂了,有时候在吃饭或者躺在床上睡觉的瞬间,脑子里会突然冒出某一个特殊的舞蹈动作,他便会兴奋不已,马上将饭碗置放一边或起床去舞蹈间对着镜子自己反复琢磨。因为舞蹈需要音乐的伴奏,他就开始学着自己剪辑音乐,学着和声,学着整理各类风格乐曲等,这些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热忱的兴趣动力,成了他步向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中国达人秀第二季报名中,他将自己在学校的街舞演出视频找出,参加了网上报名活动,可是,一段时间后,他没有收到任何反馈消息。他不甘心,又报名参加达人秀广西南宁站选秀活动,可取得的成绩也并不理想,评委的两个“yes”,一个“no”,让他被列为待选范围。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煎熬等待后,卓君终于接到了栏目组的电话,让他去上海参加中国达人秀的比赛。得知此消息,他和室友们兴奋庆祝一番后,立即投入于音乐素材剪辑合成的工作当中。

之后的演出非常顺利,三次表演,从机械舞蹈到“稻草人之恋”,再到气球舞,每一次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风格体验。在舞蹈中融入了情感、童话与动漫元素,独具一格的舞姿,时尚温馨的童真,憨厚可爱的表情配合再加上他那一颗质朴清纯的心,卓君的表演深深地赢得了评委和观众们的喜欢。他一路闯关,终获得“中国达人秀第二季冠军”殊荣。

“你觉得自己是天才吗?你对未来有什么设想?”面对记者诸如此类的问题的采访,这个青涩秀气的大男孩笑着回答:“我不是天才,我和大家都一样,只是一个很平凡很普通的人,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的生命中,读书、学习和舞蹈,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我不想进娱乐圈,我希望日子可以很简单。”

一席话,再次让他无数的粉丝动容。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或许,我们都只是一株微弱的小草,可是,只要我们有枕着阳光的心,梦想的种子就会发芽,那么,小草就可以成为一种灵动而又完美的生命!

20xx高考写作励志故事(二)

想给梦想插上翅膀,就要历经一番苦难。毛毛虫先要忍得住待在茧子中的孤独寂寞,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

我们在夏天的小树林里漫步,看见一条树枝的梢头上有一只蝉蜕,便会莞尔一笑。因为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但是很明了,那只蝉有了自己的翅膀。尽管这双翅膀只能让它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尽管它永远也不会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翱翔于天际,但那也是一种胜利——起码对于一只蝉本身来说是这样的,因为它成功地从脱离蝉蜕的痛苦中坚持了过来。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想飞翔,就要经历苦痛,想要追求梦想,就要让自己拥有一对羽翼丰满的翅膀。

西班牙的《世界报》报道,意大利公共职能部部长雷纳托·布鲁内塔于20xx年1月24日提出自己的建议:为未满18周岁就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青年,提供每月500欧元的补助。而在此前,他曾提出另一个相反但也是有关青年的建议:对18岁以上的青年“啃老”的行为进行处罚。

关于500欧元补助的这条建议一经提出,在意大利立即引发争议,因为这样一来,政府就不得不削减55岁以下退休人员的补助金。反对党和意大利工会的领导人对此表示强烈的反感。当然,我们不考虑政府内部以及各党派关于这条建议的意见是从哪个角度出发的,我们只是就事论事,不管这条建议最后能不能在意大利施行,我们都能够从中看出它的一部分含义:鼓励未成年人自立。因为,梦想既然需要丰满的翅膀去背负,那么首先就要在长翅膀的时候,想办法获得更多的养料和更多的羽毛,方法就是:早一些学会自立。

这让人想起流传在美国中学生中的一句口号:想花钱自己挣!比如孩子到了12岁,中国的父母会说:“他才12岁,能做什么?”而美国父母则会说:“他都12岁了,还有什么干不了?起码料理自己的生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在美国,孩子12岁之后,都会靠做一些事情来赚钱。这和家庭收入的多少没有关系,即使是再有钱的家庭,孩子到了这个年龄也要找事儿赚钱,而且男孩和女孩做的事情还有些区别。譬如男孩送报纸,给自己家里或者邻居的草坪剪草等等。女孩则做小保姆,到餐馆打小工等等。这些事情其实并不难,也不是很累,重点在于,做了就有钱赚。美国孩子很早就明白这一点:例如想买什么玩具了,就先琢磨靠干什么工作来挣到买玩具的钱。哪怕通过帮父母刷盘子洗碗来获得“工钱”。不光如此,在很多美国父母眼里,12岁再学独立已经非常晚了,许多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生意人”,靠出售自己的“商品”挣零用钱,靠干简单的家务活来获得“工资”。美国人的这种观念,使得孩子们年纪还比较小的时候,就充满了自力更生的意识,从而让孩子学会自立。他们让孩子们明白,自己想要拥有什么,都要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父母来得到。

难道这样做,是家长们对孩子不好吗?自然不是。有人说过:“美国是孩子的天堂。”因为在这个国家,任何事情甚至包括立法都会围绕着孩子来做。在这样一个对孩子保护到极点的国家里,却出现上述的情况,其实并不矛盾,事实上,这还是为孩子们着想。一个人迟早要在社会上自立,早一点让他们学会自力更生,益处良多。早吃点苦,为的是以后少吃苦;早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后就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也更有可能做大事。

约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干农活。他的家教非常严,想要得到零花钱,必须通过劳动来获得,否则一分钱都没有。

他的钱基本上就是给父亲的农场“打工”挣来的。一般情况下,他的“工钱”以每小时37美分来计算。所以,小约翰很早就拥有一个自己的账本来记录自己工作的时间,并定时跟父亲办理“工资结算业务”。他经常做的工作就是按照父亲的“指示”在田里做一些相应的农活,有时候也帮母亲挤牛奶。

可能在某些人的观念中,约翰的童年算是很苦的。其实他家并不缺钱,雇佣帮工的资金还是有的。父母让他做这些事情,也不是为了让自己手中的零花钱给出去的时候更有价值,更不是故意苛责孩子。他当时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很清楚这一点,因为在美国,这种社会观念是非常平常的,平常到七八岁的孩子就很清楚的程度。而且,他为自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取零用钱而感到自豪,他常常在工作中感觉到非常浓厚的趣味性,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非常神圣的。

因为从小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这个叫做约翰的孩子成人后,就显示出了超强的自立性。他拥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做事能力,就像一只小鸟,拥有了羽毛丰满的翅膀。结果是,他真的一飞冲天!他就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后来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

洛克菲勒在还是“小约翰”的时候就不断地通过吃苦来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一双手来创造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他最后的成功不能说跟之前的经历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可能正因为小时候的“打工生涯”,让他在进入社会之后,立即像一只拥有丰满翅膀的鸟儿来到了蔚蓝而广阔的天空。他恣意地飞翔,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功。

就是在洛克菲勒之后,他们家族依旧按照父辈的方法行事,想要得到零花钱就必须通过劳动来获得,而且定期进行严格的“量化考评”,不合格的休想得到一分钱。

无独有偶,在日本,有句话流传得非常广:“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就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句话被普遍用来教育孩子,许多学生只要一有课余时间,就会通过去做一些临时工来赚钱。日本人经常一家人出去旅行或者郊游,这时候,只要孩子学会了走路,父母都会让他们自己背一个小包,里面装着一些他们用的东西。父母对此觉得习以为常:“那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当然要靠自己来背了。”

是的,梦想需要丰满的翅膀背负。那翅膀从何而来?就算有了翅膀,如何就能够丰满?自然是让孩子越早学会独立越好。让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自己想得到什么,都要靠自己的一双手去争取;无论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像童话般想当然就能够做成;无论什么结果,都要学会去正视、去承受;无论什么苦难,战胜了它们你才是胜者。

20xx高考写作励志故事(三)

城市的一条偏僻街道上,每天下午都会出现一位耄耋老人,戴着老花镜坐在自家门前制陶。你看他凝神于转动的台架,两手灵巧地运动,就像搂着一个娇柔的婴孩。再细看的话,你会发现他左手少了根小拇指。

老人不识字,但他是本市惟一的制陶艺人,名声远播,每年都有外国人慕名前来购买他的陶器作品。画报,互联网上,也不乏对他的介绍。

儿童时代,老人家贫,父母无力供他读书,他只能每天在田间干杂活。那里的乡野有好土,非常适合制陶器,这样的手工场有很多。耳濡目染,他对陶器产生了兴趣。可惜,手工场生产的陶器全部是生活日用品,廉价而粗糙,匠人们也没有出色的。他跟着照葫芦画瓢,只是弄出一堆小孩子的玩意。

到了少年时代,他觉得自己无法割舍对陶器的热爱,总想着造出真正的陶器。但是,这时的父母开始干涉他,认为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谋生。他不听话,屡屡遭到父亲的打骂。一次,父亲盛怒之下,挥铁锹砸他制陶的台架,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挡,结果左手断了根小拇指。

父亲过世后,他没有了管束,与母亲相依为命,日日除了在田间操劳,便是坐在家门口制陶。20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母亲着急,托人说合,但儿子不务正业的“陶痴”名声已经在外,没有谁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而他本人根本就不在乎。

“文革”期间,一次市革委会搞农民艺术展览,选中他的一件作品,照片还上了报纸,这件事居然解决了他的婚姻大事——一位插队的城里姑娘倾心于他的艺术,嫁给了他。那时,他已经43岁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他随太太进城,每天还是在制陶。不同的是,他有了“市场意识”,陶器都是用来换钱的,因为太太一个人在工厂上班,难以养活全家。

又过去十多年,他的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他认为自己只是个制陶的工匠,别人却说他是“老艺人”。他的作品越来越走俏,被作为艺术品陈列、收藏。他本人并不觉得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但市场却把他的作品的价格一抬再抬——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为此惶恐:怎么,一个陶制的仙女能卖上1200块?

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因为他那些质朴、生动、精巧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人无法复制、模仿的。他的名字开始进入报纸、电视,他本人也不时被邀请参加这个会议、那个活动……

有人求教老人的成功经验,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释,只是说:哎呀,我这辈子呀,也就是围着这个机器转呀转的……

是的,你围着一件事转,转呀转,转到黑发变成白发,转到地老天荒,最终,你就会转成一个圆心,世界也要围绕着你转的。

热门专题: